第四章 資本的運行
(總題數19;總分數36;占本部分題數比重21%;占本部分數比重20%)
1.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
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經歷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歷年考點:
2002年文科第19題(多):資本循環(huán)經歷的階段和所采取的職能形式。
2000年理科第21題(多):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三種職能形式。
1999年理科第6題(單):產業(yè)資本運行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順利運行的必要條件。
資本周轉。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歷年考點:
2005年第6題(單):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2005年第32題(辨析):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1998年文科第2題(單):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
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
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制約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
歷年考點:
2003年第6題(單):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
2001年文科第19題(多)、2001年理科第20題(多):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時間的相互關系,資本周轉時間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
資本周轉速度對商品生產和價值增值的影響。
歷年考點:
1999年文科第18題(多)、1999年理科第21題(多):加快資本周轉速度的意義。
社會總資本運行的核心問題。
分析社會總資本運行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
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
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歷年考點:
2004年第4題(單):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2002年理科第19題(多):分析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意義。
2002年理科第6題(單):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性的物質基礎。
2001年理科第5題(單):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實質。
2001年文科第5題(單):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
2001年文科第3題(單):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的實質。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和周期性。
2.壟斷階段的資本運行
資本主義國有制的產生和發(fā)展。
歷年考點:
2003年第32題(辨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實質和雙重作用。
國有壟斷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yè)范圍內的結合。
國家對經濟活動的調節(jié)和干預。
3.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向國際范圍的擴展
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
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范圍擴展的主要形式和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歷年考點:
1998年理科第5題(單):二次大戰(zhàn)后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
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經濟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協調。
第五章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
(總題數4;總分數7;占本部分題數比重4%;占本部分數比重4%)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觀依據。
公有制經濟的涵義和多種實現形式。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
3.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個人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歷年考點:
2005年第7題(單):社會主義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
歷年考點:
2006年第23題(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
2004年第18題(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
2002年文科第26題(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
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加大收入分配調節(jié)力度,理順分配關系,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促進社會公平。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總題數9;總分數18;占本部分題數比重10%;占本部分數比重10%)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jié)手段的有機結合。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企業(yè)是重要的微觀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yè)性質和組織形式的多樣化。
歷年考點:
2006年第7題(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2004年第5題(單):股份有限公司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的典型組織形式。
構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yè)制度。
歷年考點:
1998年文科第16題(多):現代企業(yè)制度的基本特征。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基礎
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系。規(guī)范市場秩序。
歷年考點:
2004年第32題(辨析):整頓、規(guī)范市場秩序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2005年第20題(多):規(guī)范市場秩序。
1999年文科第23題(多):價格體系的內容。
1998年理科第9題(單):價格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歷年考點:
2003年第36題(分析):市場經濟下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目標、手段和政策。
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歷年考點:
2006年第24題(多):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
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
歷年考點:
1999年文科第9題(單):我國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第七章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系
(總題數20;總分數70;占本部分題數比重19%;占本部分數比重24%)
1.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物質條件和現實基礎。
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的發(fā)展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歷年考點:
2003年第10題(單):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1997年文科第7題(單):我國發(fā)展對外經濟關系。
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和發(fā)展。
綜合章節(jié)
(總題數:11題,總分數:39分)
1.1997年理科第14題(多):第四、七章:二次大戰(zhàn)后跨國公司迅速發(fā)展的原因。
2.1998年文科第28題(論):第三、六章: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及對我國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指導意義。
3.1999年理科第20題(多):第三、四章:二次大戰(zhàn)后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fā)展。
4.1999年理科第30題(辨析):第三、四章的內容:生產資本兩種不同劃分(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依據。
5.2000年理科第5題(單):第二、三章:運用勞動二重性學說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6.2001年文科第18題(多):第三章、四章:生產資本的劃分和內容。
7.2001年文科第23題(多):第三、四章: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qū)分及其意義,資本周轉、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8.2001年理科第19題(多):第三、四章:生產資本的劃分和內容。
9.2003年第18題(多):第二、三章: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形式。
10.2006年第5題(單):第三、四章:資本有機構成、年剩余價值量、年剩余價值率。
11.2006年第35題(分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一章:制度與體制;第二章:價值規(guī)律;第四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第六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部分 毛澤東思想概論
第一章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總題數4;總分數6;占本部分題數比重4%;占本部分數比重3%)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
毛澤東思想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產物。
毛澤東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歷年考點:
2006年第25題(多):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著作。
2004年第7題(單):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提出的有關重要概念。
2.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涵義和科學體系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歷年考點:
2004年第21題(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
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定義與科學內涵。
歷年考點:
2001年理科第7題(單):黨的建設的主要經驗。
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chuàng)性發(fā)展。
毛澤東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
第二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總題數34;總分數99;占本部分題數比重39%;占本部分數比重43%)
1.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
歷年考點:
2006年第10題(單):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
2002年理科第7題(單):近代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關系。
2002年文科第22題(多):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基本特點。
2000年理科第11題(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
1998年理科第16題(多):兩次
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國在中國攫取的權益。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fā)生的歷史必然性。
歷年考點:
1999年理科第23題(多):20世紀初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人物。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及其歷史地位。
歷年考點:
2000年文科第32題(辨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
1998年文科第5題(單):促使孫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事件。
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
歷年考點:
1999年文科第22題(多)、1999年理科第25題(多):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意義。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形成。
歷年考點:
2006年第26題(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2006年第27題(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2005年第36題(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革命對象、動力、領導者、性質、任務、前途等問題。
1997年理科第30題(材料):抗戰(zhàn)勝利前后國民黨、共產黨及美國三方面圍繞中國命運的爭論。
1997年文科第28題(論):抗戰(zhàn)勝利后在中國前途和命運問題上三種政治力量的較量。
2000年理科第10題(單):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提出。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
歷年考點:
2003年第8題(單):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
歷年考點:
1997年文科第5題(單):中國共產黨內部在中國民主革命任務與對象問題上的“左”的錯誤。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
歷年考點:
2001年文科第7題(單):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
歷年考點:
2001年文科第33題(辨析)、2001年理科第32題(辨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歷年考點:
2000年理科第31題(辨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和聯系。
歷年考點:
2004年第20題(多):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內在聯系。
3.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歷年考點:
2004年第33題(辨析):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對待民族資本主義的政策。
2000年理科第8題(單):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1998年理科第25題(辨析):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的構成。
1998年理科第17題(多):促使黨的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綱領的主客觀因素。
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
歷年考點:
1999年文科第7題(單):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歷年考點:
2004年第6題(單):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2003年第9題(單):沒收官僚資本具有雙重革命性質。
2000年文科第34題(多):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待民族工商業(yè)的方針政策。
1999年文科第6題(單):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土地政策。
1998年理科第7題(單):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在農民土地問題上的貢獻。
1998年文科第25題(辨析):沒收官僚資本的雙重革命性質。
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
中國共產黨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
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問題
(總題數24;總分數53;占本部分題數比重28%;占本部分數比重23%)
1.武裝斗爭和農村包圍城市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主要法寶。
歷年考點:
2002年理科第22題(多):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1998年理科第18題(多):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
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武裝斗爭的實質。
歷年考點:
2002年文科第23題(多):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戰(zhàn)爭主要特點的分析。
2000年文科第21題(多)、2000年理科第22題(多):毛澤東關于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fā)展的原因和條件的論述。
歷年考點:
1997年理科第17題(多):秋收起義與南昌起義的不同點。
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基本理論。
歷年考點:
2005年第8題(單):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2001年理科第6題(單):黨在根據地、解放區(qū)的政權建設。
2001年文科第36題(材料)、2001年理科第37題(材料):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理論。
1998年理科第8題(單):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實施戰(zhàn)略進攻時,敵我力量對比的情況。
人民軍隊建設的原則。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zhàn)線
建立革命統一戰(zhàn)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現實可能性。
歷年考點:
2005年第21題(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統一戰(zhàn)線必要性。
1998年文科第29題(材料):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策略的制定依據及黨內圍繞此問題的爭論。
中國革命統一戰(zhàn)線的建立和發(fā)展。
歷年考點:
2001年理科第22題(多):無產階級實現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
2000年理科第36題(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關于統一戰(zhàn)線策略方針的演變。
2000年文科第7題(單):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策略的確立。
1999年文科第21題(多):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構成。
1997年理科第7題(單):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
實現革命統一戰(zhàn)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經驗。
2006年第9題(單):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統一戰(zhàn)線所包含的兩個聯盟。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全民族的先鋒隊。
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
歷年考點:
2006年第8題(單):在延安整風運動。
2005年第22題(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黨的建設。
2003年第23題(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建設。
2002年文科第7題(單):在中國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一項偉大工程。
2000年理科第9題(單):整風是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第四章 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原則與經驗總結
(總題數7;總分數19;占本部分題數比重8%;占本部分數比重8%)
1.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思想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與主要矛盾。
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條件。
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
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3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
對農業(yè)、手工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歷年考點:
2006年第36題(分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2005年第9題(單):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總結。
2004年第9題(單):過渡時期對個體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基本形式及其性質。
2001年文科第21題(多)、2001年理科第23題(多):過渡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經驗。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歷年考點:
2002年理科第9題(單):過渡時期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造的基本方針和具體政策。
1997年理科第18題(多):過渡時期我國對民族資本的改造措施。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第五章 社會主義若干重大理論問題的探索成果
(總題數8;總分數22;占本部分題數比重9%;占本部分數比重6%)
1.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以蘇聯為借鑒,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歷年考點:
1997年文科第16題(多):黨的八大前后,毛澤東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工作。
歷年考點:
2005年第23題(多):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2002年理科第10題(單):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國內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
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
2.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fā)展動力。
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歷年考點:
2004年第22題(多):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2002年文科第24題(多):毛澤東關于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斷言論和行動是非的若干標準。
2001年理科第9題(單):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1998年理科第28題(論):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和政策。
3.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階段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
社會主義分為不發(fā)達和比較發(fā)達兩個階段,中國處在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歷年考點:
2004年第23題(多):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發(fā)展階段的思想。
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zhàn)略。
第六章 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
(總題數6;總分數8;占本部分題數比重6%;占本部分數比重2%)
1.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
歷年考點:
1999年理科第8題(單):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反”運動。
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yè)化道路。
歷年考點:
2001年理科第8題(單):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yè)化道路。
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歷年考點:
2002年理科第23題(多):陳云關于“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重要思想。
2.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
歷年考點:
2003年第24題(多):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
實現民族平等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yè)的基本方針。
發(fā)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yè),建設龐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
3.社會主義國防建設和對外關系
建設現代化的強大國防。
完成祖國統一大業(yè)的基本方針。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反對霸權主義。
4.執(zhí)政條件下黨的建設
加強執(zhí)政黨的建設,提出“兩個務必”。
歷年考點:
2004年第8題(單):毛澤東提出“兩個務必”的歷史背景。
2002年文科第8題(單):執(zhí)政黨最容易犯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錯誤。
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
為什么說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第七章 掌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
(總題數4;總分數22;占本部分題數比重4%;占本部分數比重6%)
1.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歷年考點:
2002年理科第8題(單):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實事求是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
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
歷年考點:
2005年第10題(單):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群眾路線的基本內涵。
獨立自主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2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
歷年考點:
2002年文科第34題(論)、2002年理科第34題(論):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極端重要性;鄧小平對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思想的歷史性貢獻。
綜合章節(jié)
(總題數:2題,總分數:7分)
1.1999年理科第24題(多):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的主要思想。第一、三章的內容。
2.1999年理科第32題(辨析):新中國成立后不同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第四、五章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