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在一定條件下侵入機體,與機體相互作用,并產(chǎn)生病理生理過程稱為感染(Infection)或傳染。傳染過程的發(fā)展與結局,取決于病原菌的毒力、數(shù)量、機體的免疫狀態(tài)以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一、感染的來源
。ㄒ)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是指由來自宿主體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傳染源主要包括傳染病患者、恢復期病人、健康帶菌者,以及病畜、帶菌動物、媒介昆蟲等。
(二)內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有少數(shù)細菌在正常情況下,寄生于人體內,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力減低時,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如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體內正常菌群失調,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稱之為內源性感染。
二、感染的類型
。ㄒ)隱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當機體有較強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數(shù)量不多,毒力較弱時,感染后對人體損害較輕,不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稱隱性感染。通過隱性感染,機體仍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在防止同種病原菌感染上有重要意義。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大多由隱性感染而獲得免疫力。
(二)顯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當機體免疫力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較強,數(shù)量較多時,則病原微生物可在機體內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性物質,經(jīng)過一定時間相互作用(潛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暫時取得了優(yōu)勢地位,而機體又不能維護其內部環(huán)境的的相對穩(wěn)定性時,機體組織細胞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臨床癥狀,稱為顯性感染,即一般所謂傳染病。顯性感染的過程在體可分為潛伏期、發(fā)病期及恢復期。這是機體與病原菌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所造成的,也反映了感染與免疫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顯性感染臨床上按病情緩急分為感染和慢性感染;按感染的部位分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1.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局部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機體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來,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性產(chǎn)物,不斷侵害機體的感染過程。這是由于機體動員了一切免疫功能,將入侵的病原菌限制于局部,阻止了它們的蔓延擴散。如化膿性球菌引起的癤痛等。
2.全身感染(Systemic infection)機體與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機體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將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向周圍擴散,經(jīng)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在全身感染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下列情況:
。1)菌血癥(Bacteremia)這是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不斷地侵入血流中,但由于受到體內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作用,病原菌不能在血流中大量生長繁殖。如傷寒早期的菌血癥、布氏桿菌菌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