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giddiness)是患者對于空間關系的位置覺與平衡覺的障礙。
【病因】
1.耳源性疾病:各種累及內耳的耳科疾患均可引起眩暈,如迷路炎、美尼爾氏病、位置性眩暈、暈動病、迷路卒中、內耳餐傷、耳硬化癥、藥物中毒以及耳道耵聹、中耳炎、咽鼓管阻塞及鼓膜內陷等。]
2.神經系統(tǒng)疾病:聽神經炎、前庭神經炎、顱內感染、腫瘤、腦血管病、變性、外傷及癲癇等常伴眩暈。
3.眼源性疾患:眼外肌麻痹,屈光不正、視力減退等!
4.軀體并發(fā)癥:心血管疾病、全身代謝性、中毒性和感染性疾病、血液病、內分泌疾病等均可并發(fā)眩暈。
【發(fā)病機理】
機體的平衡及定向功能是視覺、本體覺和前庭系統(tǒng)(平衡三聯)三者共同完成的。各種外界刺激通過平衡三聯傳入皮質下中樞、前庭神經核、紅核、小腦及顳葉皮質,不斷反射性調節(jié)機體的平衡。
平衡三聯、平衡調節(jié)中樞。傳導徑路及中繼核的機能障礙均可導致眩暈。前庭核血供不暢且極易障礙,微小的血管腔改變和血壓下降即可影響前庭核的功能,因此,眩暈多系前庭核功能障礙的結果。醫(yī).學全在線網站
前庭系統(tǒng)功能障礙時,前庭感覺與來自肌肉、關節(jié)的本體覺以及視覺不同步,產生運動錯覺,即眩暈。前庭核的異常信息通過內側縱束激動動眼神經核,產生眼球震顫,而且其它核團的反饋性調節(jié)不斷使異常運動得到糾正。于是產生一快一慢有節(jié)律的眼球運動;前庭諸核的不平衡信息通過內側縱束、前庭脊髓束及前庭—小腦—紅核—脊髓通路,反饋性調節(jié)脊髓前角細胞功能,力圖使身體保持平衡,由于信號是錯誤的,軀體反而因平衡調節(jié)失當而傾倒,肢體運動失衡使指物偏向;血管運動中樞、迷走神經核因強烈的異常而產生反饋調節(jié),出現惡心,嘔吐、出汗、皮膚蒼白及脈搏、呼吸、血壓等改變。
【臨床表現】
1.周圍性眩暈:眩暈重,呈發(fā)作性,起病急,持續(xù)時間短(數分鐘至數天)。患者自覺周圍物體圍繞自己旋轉(天旋地轉),身體上、下、左、右搖晃,為穩(wěn)定自己不致摔倒常牢牢抓住周圍的物體;行走時身體偏向一側,有時突然歪倒。眼球呈水平性或水平兼旋轉性震顫,其程度與眩暈程度一致。傾倒方向、指向偏移方向與眼震慢相方向一致。意識清楚,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心動過緩,血壓下降,耳鳴耳聾。
2.中樞性眩暈:眩暈輕,持續(xù)時間長。自覺周圍的物體旋轉或向一側移動,頭重腳輕,站立不穩(wěn),可有傾倒。多有意識障礙或昏迷。植物神經癥狀輕或不明顯,輕少耳鳴、耳聾。延髓、腦橋、小腦病變常有水平性或水平旋轉性眼球震顫,中腦病變?yōu)榇怪毙匝壅,中腦以上的前庭通路病變較少眼震。眼震與眩暈程度不一致。眼震慢相方向、傾倒方向與指物偏向方向不一致。常有中樞性損害的感覺和運動障礙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