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注意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保持體內(nèi)各臟器的正常功能,是減少痿證發(fā)病的關(guān)鍵。
(3) 保持愉快的心情,堅持合理的鍛煉,有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
頭痛頭痛是臨床常見的自覺癥狀,可見于許多疾病中!邦^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會于頭,外感諸邪,上犯巔頂,清陽之氣不得舒展,可導致頭痛。內(nèi)傷的病證,或氣血虛弱無以上榮于腦,或瘀血痰濁,陽塞經(jīng)絡,或情志不遂,肝陽上擾,均可發(fā)生頭痛。 “傷于風者,上先受這”,“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所以外感頭痛雖為六yin所致,但以風邪引起最為多見。內(nèi)傷頭痛,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關(guān)。本扁所討論的頭痛,乃屬內(nèi)科疾病之范疇,以頭痛主要癥狀者。 西醫(yī)的感染性發(fā)熱性疾病,高血壓,顱內(nèi)疾患,神經(jīng)機能性頭痛、偏頭痛等多種疾病,均可參見本篇辨證論治。
1、 病因病機(1) 外感關(guān)痛: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主要以風邪為主。外邪自肌表侵襲經(jīng)絡,上犯巔頂,使清陽之受阻,氣血凝滯,阻遏絡道,而致頭痛。且風為百病之長,多挾時氣而發(fā)病,若風挾寒邪,寒凝血滯,阻遏脈絡,血郁于內(nèi)而生頭痛;若風挾熱邪,火熱上炎,侵擾清空,氣血逆亂而發(fā)頭痛;若風挾濕邪,蒙蔽清竅,清陽不升,亦致頭痛。
(2) 內(nèi)傷頭痛:“腦為髓!,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yǎng)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氣血上注于腦,故內(nèi)傷頭痛的病因與肝、脾、腎三臟有關(guān)。如情志惱怒,肝氣郁結(jié),氣郁化火,肝火上沖,或素體陰虛,肝陽上擾頭目而致頭痛;蚓貌◇w虛,失血之后,血虛不能上榮腦髓,而致頭痛。也可由于飲食不節(jié),恣食肥甘,或思慮過度,致使脾運失司,痰濕內(nèi)生,痰濁上干,阻遏清陽,引起頭痛。 此外,因跌仆損傷,腦髓受震,氣血運行失暢,或日久不已,久痛入絡,絡道不通,瘀血停滯,均可引起頭痛。
2、 辯證論治 外感頭痛一般發(fā)病較急,痛勢較劇,痛無休止,多屬實證,治法以祛風為主。內(nèi)傷頭痛則多屬虛證,治法以補虛為主。至于痰濁、瘀血頭痛多為虛中挾實,本虛標實,治療時應分別標本緩急,頭痛劇烈則以治標實為先,頭痛緩解則以補虛為主。
(1) 外感頭痛:① 風寒頭痛:證候:頭痛時作,痛及項背,惡風畏寒,遇風尤甚,常喜裹頭,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
主方:川芎茶調(diào)茶。
② 風熱頭痛:證候:頭痛且脹,甚則頭痛如裂,發(fā)熱惡風,面紅目赤,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質(zhì)紅舌苔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
主方:芎芷石膏湯。
③ 風濕頭痛:證候:頭痛如裹,肢體因重,胸悶納呆,舌苔白膩,脈濡。
治法:祛風勝濕。
主方:羌活勝濕湯。
(2) 內(nèi)傷頭痛:①肝陽頭痛:證候:頭暈脹痛,心煩易怒,睡眠不安,兼見面紅口干,舌苔薄黃,或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弦。
治法:平肝潛陽。
② 血虛頭痛:證候:頭痛且昏,午后較甚,神倦,心悸,面色少華,甚則委黃,或有出血病史,婦女多產(chǎn),月經(jīng)過多等。舌質(zhì)淡,脈細弱。
治法:滋陰養(yǎng)血。
主方:加味四物湯。
③ 痰濁頭痛:證候: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吐痰誕,舌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痰降逆。
④ 瘀血頭痛:證候:頭痛經(jīng)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舌質(zhì)紫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通竅活血湯。
3、 辯證施護(1) 外感頭痛:① 病室設施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避免對流風,風寒頭痛者,病室應溫暖,惡風嚴重可用屏風遮擋;風熱頭痛者室溫不宜過高,光線應柔和;風濕頭痛者病室應溫暖、干燥。
② 注意觀察頭痛的性質(zhì),一般發(fā)病較急,痛勢較劇,疼痛的性質(zhì)隨病因之不同而異,風邪偏勝多表現(xiàn)為掣痛;風熱多為脹痛;濕熱偏勝則為重痛。疼痛可隨外感之解除而消失。
③ 外感頭痛常兼有惡寒發(fā)熱,應定時測量體溫,觀察體溫與頭痛的關(guān)系。一般患者經(jīng)治療后體溫逐漸下降,頭痛也應隨之緩解;如果身熱已退,表證已除,而頭痛不見減輕,或身熱持續(xù)不退,頭痛如裂,甚至神識不清,應視為危癥重癥。
④ 患者可有納谷不馨、惡心、痞滿、便溏或便秘等、癥狀,一般可隨外感的解除而好轉(zhuǎn)。如嘔吐劇烈,噴射而出,頭痛嚴重,頸項強直,是病情惡化一表現(xiàn),應提高警惕,盡早診斷。
⑤ 如果患者頭痛較重,發(fā)熱,身痛等全身癥狀明顯時,應臥床休息。若經(jīng)治療后外邪已逐漸疏散,可酌情到永外活動,并根據(jù)頭痛的情況和其它伴發(fā)癥狀的輕重適當安排患者的活動量,注意預防因勞累而加重病情或復感外邪。
⑥ 患者常因頭痛而情緒急躁,要解釋病情,讓患者了解情緒失常,尤其是惱怒憂傷,均可使頭痛加重,勸其安心靜養(yǎng)。
⑦ 外感頭痛患者多用疏散外邪的中藥,一般以濕熱服為好,服藥后稍加衣被,并進適當?shù)臒犸嬃,助其微微汗出?
⑧ 針刺療效較好,常用的穴位有太陽、風池、合谷、大椎等。前額痛加刺印堂、攢竹、內(nèi)庭;偏頭痛加刺頭維、外關(guān)、列缺、足臨泣;枕后頭痛加刺天柱、后溪、涌泉。
⑨ 推拿按摩印堂、頭維、百會、風池、太陽、魚腰等穴位,對外感頭痛和一般頭痛有明顯療效。
執(zhí)業(yè)護士導航 | ||||||
考試動態(tài) | 考試大綱 | 政策解析 | 報名時間 | 成績查詢 | 準考證 | 分數(shù)線 |
考試時間 | 成績單 | 注冊查詢 | 考試查分 | 報名時間 | 成績單 | 護士注冊 |
初級護師 | 主管護師 | 考試題庫 | 內(nèi)科護理 | 外科護理 | 婦科護理 | 兒科護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