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理血劑
凡以理血藥為主組成的,具有促進血行,消散瘀血及制止出血等作用,以治療血分病變的方劑,稱為理血劑。
血分病變有血瘀、出血、血虛、血熱等方面。血瘀宜活血化瘀,出血宜止血、血虛宜補血、血熱宜營涼血。其中補血和清營涼血的方劑分別在補益劑和清熱劑中敘述,本類主要介紹活血化瘀和止血兩個方面。
血分病變,情況非常復雜,治療時應注意主次,隨機應變,做到祛邪不忘扶正,止血不忘祛瘀,避免逐瘀過猛反傷正氣,止血過急反致留瘀的弊害。
(一國家醫(yī)學考試網(wǎng))活血祛瘀劑
活血祛瘀劑是在活血祛瘀法指導下組成的方劑,具有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的作用。治療上需根據(jù)體質(zhì)強弱,患病新久以及病情輕重緩急來組方遣藥。處方以活血化瘀的藥物為主,因為氣行則血行,故常配伍理氣藥為輔;對于久病虛人,又多選擇補益氣血之品相配。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湯、溫經(jīng)湯、生化湯、補陽還五湯。
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組成】當歸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紅花9克 枳殼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瘀血內(nèi)阻,兼挾肝氣郁滯,癥見頭痛、胸痛、脅肋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心悸、失眠、易怒等。舌質(zhì)暗紅,邊有瘀斑、唇色及目眶紫黯,脈象澀或弦緊。
【方解】本方由活血祛瘀為主,輔以疏肝、行氣、養(yǎng)血之品而成。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牛膝活血祛瘀,為主藥;配柴胡、枳殼、桔梗疏理肝氣,以加強活血 效果,為輔藥;更佐生地、當歸養(yǎng)血和血,甘草調(diào)和諸藥,緩和急迫。共使活血而無耗血之濾,理氣而無傷陰之弊。
【臨床運用】凡蟲瘀血內(nèi)阻之病,皆屬本湯所主,特別是心痛、脅痛、頭痛及伴有失眠,易之癥而舌見瘀點瘀斑者,最為適合。近有用治腦震蕩后遺癥,眼科前房積血、眼底出血的病癥者。
孕婦及無瘀者忌用。
溫經(jīng)湯《金貴要略》
【組成】吳茱萸9克 當歸 芍藥 川芎 人參 桂枝 阿膠(烊化) 丹皮生姜 甘草各6克 制半夏6克 麥冬(去心)9克
【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祛瘀。
【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癥見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逾期不至,或一月再行),小腹冷痛,久不受孕,口唇干燥,五心煩熱等癥。
【方解】本方證系沖任虛寒,瘀血內(nèi)阻,陰血虛損,虛熱內(nèi)生所致。法宜通過溫養(yǎng)血脈和活血祛瘀相結(jié)合的措施,使寒散血和,則經(jīng)水自調(diào)。方中吳萸、桂枝溫經(jīng)散寒,吳萸長于行氣止痛,桂枝善能溫通血脈。川芎、當歸、芍藥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祛瘀。阿膠、麥冬、丹皮養(yǎng)陰血、退虛熱。人參、甘草、半夏、生姜益氣健脾,幫助生化氣血之源。全方寓補于攻而免傷正,值得深思。
【臨床運用】本方為婦科調(diào)經(jīng)的基本方,主要用于沖、任虛寒,瘀血內(nèi)阻的月經(jīng)不調(diào)。如小腹冷痛較甚者,可去丹皮,或加小茴香、炒艾葉;兼氣滯加香附、烏藥。
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之純屬血虛者,不可用。
生化湯《傅青主女科》
【組成】 當歸24克 川芎9克 桃仁6克 炮姜1.5克 炙甘草1·5 克
【功用】活血祛瘀,溫經(jīng)止痛。
【主治】產(chǎn)后惡寒不凈,小腹疼痛。
【方解】本方用當歸養(yǎng)血活血, 川芎、桃仁活血祛瘀為主藥;輔以炮姜溫經(jīng)散寒, 助其活血化瘀,配甘草協(xié)調(diào)諸藥。共成活血祛瘀,溫經(jīng)止痛之劑。
【臨床運用】本方為產(chǎn)后瘀痛的常用方。寒象重者,可加肉桂;腹痛甚,可與失笑散合用;兼氣虛,加黨參;如出現(xiàn)氣血虛脫,或暈厥者,可加人參,為加參生化湯。
補陽還五湯《醫(yī)林改錯》
【組成】黃芪120 克當歸尾6克赤芍4.5克地龍川芎桃仁紅花各3克
【功用】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不禁,苔自,脈緩。
【方解】本方用于中風后,氣虛血滯,絡脈瘀阻所致的半身不遂。方中黃芪用量獨重,以大補元氣,用為主藥,意在氣旺則血行;輔以歸尾、川芎、赤芍活血和營;少佐桃仁,紅花、地龍以化瘀通絡。全方大刀活斧,以收補氣活血通絡之功。
【臨床運用】本方對中風后半身不遂,確有較好效果,但要堅持久服 。兼有痰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語言不利者,加遠志、菖蒲以開竅化痰;脾弱者,加黨參、白術(shù)以補氣健脾,偏寒者,亦可加附子以溫陽散寒。
(二)止血劑
止血劑是在止血法指導下組成的方劑,具有制止出血的作用,適用于血熱、妄行或氣不攝血、瘀阻出血、沖任虛損等各種出血證。病有輕重,勢有緩急,故治法亦因證而異。其由熱逼血溢者,宜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脾不統(tǒng)血者,宜益氣攝血:瘀阻出血者,宜法瘀止血,有寒凝者,應溫陽止血。一般血在上,兼用降逆;血在下兼用升舉。勢急先治標,勢緩圖治本。處方常以止血藥為基礎,嚴格遵照各種證因而遣藥組成。代表方 如十灰散、小薊飲子。
十灰散《十藥神書》
【組成】大薊 小薊 荷葉 側(cè)柏葉 茅根 茜草根 大黃 梔子 棕櫚皮 丹皮各等分 燒炭存性,研末,耦汁或蘿卜汁調(diào)服。
【功用】涼血止血,導熱下行。
【主治】嘔血、吐血、咯血、咳血而見面赤唇紅,心煩口渴,便秘尿赤,脈數(shù)者。
【方解】本方是清熱止血的常用方劑,方中大薊、小薊、茜草根、側(cè)柏葉、茅根都是涼血止血藥物,血因熱而妄行者,即可挫其熱勢,又可阻其出血。其中大黃祛瘀泄熱,導熱從大便而出;梔子涼血止血,導熱從小便下行;丹皮涼血祛瘀,亦能引血下行。都有助于緩解上部出血之勢,是一張治上部因熱出血的方劑,且其組合之中,清熱止血而略兼化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值得珍視。
【臨床運用】本方對吐血、咯血,來勢急暴,屬于血熱者,可作應急之用。血止之后,即當審因圖本,進一步治療。
小薊飲子《濟生方》
【組成】生地黃12克 小薊根 滑石 木通 蒲黃炭 淡竹葉 藕節(jié) 當歸(去蘆酒浸) 生山桅仁 炙甘草各6克
【功用】清熱利尿,涼血止血。
【主治】下焦熱結(jié),血淋證。癥見小便淋澀不利,尿血,舌尖紅,苔薄黃,脈有力。
【方解】下焦熱邪熾盛,瘀熱互結(jié),損傷絡脈,下迫膀胱而成尿血。本方以生地黃、小薊清熱涼血止血為主;配伍蒲黃、藕節(jié)止血消瘀;再以滑石、木通、淡竹葉、梔子利水通淋,清熱瀉火,因勢利導;當歸養(yǎng)血活血,甘草緩急止痛。全方除清熱上血之外,并寓消瘀下行等法,組方周密,主次分明。
【臨床運用】本方是熱結(jié)血淋證的常用方。小便赤澀熱痛明顯者,可加石葦、桃仁、黃柏以清熱消瘀。兼有結(jié)石者,加金錢草、雞內(nèi)金、琥珀等排石通淋。血淋日久正虛者,須用補血益氣藥調(diào)理,非本方之所宜。
小結(jié)
理血劑按其功用不同,分成活血法瘀劑和止血劑兩類。
活血祛瘀方劑均有通利血脈,祛除瘀滯的作用。其適應范圍,正隨著中西醫(yī)結(jié)合工作的深入,和現(xiàn)代醫(yī)學實驗手段的迅速發(fā)展,日見廣泛。血府逐瘀湯主治胸中留瘀所致的胸脅痛;溫經(jīng)湯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祛瘀,是治沖、任虛寒,瘀血內(nèi)阻而月經(jīng)不調(diào)的常用方。生化湯活血化瘀,溫經(jīng)止痛,多用于婦人產(chǎn)后惡露不行,少腹疼痛,血瘀偏寒之證:補陽還五湯主治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的半身不遂,運用時要注意兼挾邪氣和輕、重、虛、實,以利于辨證化裁,切合實際。
血證也有血熱、脾虛、瘀阻、沖任虛損等不同原因引起,表現(xiàn)有輕重緩急之分。部位亦有上下之異。十灰散涼血收澀,兼能化瘀,以治上部出血,目的在于急止其血。嚴格的說,屬治標之劑;小薊飲子清熱涼血、滑利通淋,以治下部血尿、血淋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