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塘熱
|
漢語拼音 | BAIYAOCAOYU
|
拉丁名 | Tringa ochropus Linnaeus.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鷸科動物白腰草鷸的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上體除尾上覆羽外,大都顯黑褐色。前額、頭頂、后頸、肩和上背具古銅光澤,肩和上背的羽緣有灰白帶黃色斑點;第一枚初級飛羽羽干暗色;中央尾羽黑褐,而雜以白橫斑;外側尾羽純白色。以嘴基至眼上具白色眉紋;頦、喉均白;頰、耳羽、前頸、頸側和上胸亦白色,雜有褐色條紋。胸側和兩脅暗褐色而具波狀白橫斑,體側白色,有暗褐色帶斑。下體純白色。眼先黑褐色;嘴綠褐色,先端黑色。腿和趾藍綠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于青海、新疆等地。冬季遷徙時遍布全國,在西藏南部和中國南方諸省越冬。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棲息于河流和沼澤邊,單個或成對在河邊沙灘活動。以小魚及水生昆蟲、植物嫩葉、種子等為食。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全年可獵取,剖腹除去內臟和羽毛,洗凈,取肉鮮用或晾干,搗細。
|
藥用部位 | 以肉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肉含蛋白質、脂類、糖類、維生素類、肽類、氨基酸、甾類。100ml血含葡萄糖187~270mg。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肉:有清熱解毒功效。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肉:治發(fā)燒后出疹(麻疹)。
|
用法用量 | 配方偶用,50~100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青藏高原藥物圖鑒》及《迪慶藏藥》記載,白腰草鷸肉治發(fā)燒后出疹。
|
藥物應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