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伯伯浪
|
漢語拼音 | BIBO
|
拉丁名 | Piper longum L.
|
英文譯名 | |
銷售地區(qū) | |
保護品種 | |
中藥材基原 | 為胡椒科植物蓽茇的干燥未成熟的果穗。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莖圓滑,青綠色,幼時密被柔毛,節(jié)略膨大,下部匍匐著地生不定根。單葉互生,紙質(zhì),長圓形或卵圓形,長5~10cm,基部心形,全緣,掌狀脈5~7,下面脈上有短柔毛。穗狀花序單生,雌雄異株;雄穗細長,總花梗長2~3.5cm,被短柔毛;花小,無花被,直徑約1.5mm;苞片1,近圓形;雄蕊2,花藥橢圓形,2室,花絲短粗。雌穗圓柱形,成熟時黑綠色至黑色,下部完全粘合;總花梗長1.5cm,密被柔毛;花穗長1.5cm,花梗短,花的直徑不及1mm,無花被;苞片圓形;子房倒卵形,無花柱,柱頭3。漿果卵形,先端尖,部分陷入花序軸與之結(jié)合;種子卵圓形,橙黃色。
|
動植物資源分布 | 分布云南、廣東等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亦有分布。
|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 花期4~9月,果期9~10月。
|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 在9~10月間,果實由黃變黑時摘下,曬干備用。
|
藥用部位 | 以干燥未成熟的果穗入藥。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本品呈圓柱狀,有的稍彎曲,由多數(shù)小漿果集合而成,長約2~4cm,直徑5~8mm。表面黃褐色至黑棕色,有斜向排列的小突起,基部有果穗梗殘存或脫落。小漿果球形,被苞片,直徑1mm。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胚乳白色。有特異香氣,味辛辣。 粉末鑒別:呈灰褐色。石細胞淡黃色、淡黃綠色或無色,單個或數(shù)個成群散列于果皮薄壁組織或散列于果序軸薄壁組織中,呈類圓形、類方形、類長方形、類多角形、長條形或呈纖維狀,有的一側(cè)稍突起或一端延長,直徑18~65μm,長約225μm,壁厚2~7(~20)μm,層紋較明顯,紋孔及孔溝較稀疏,壁甚厚者孔溝較密,胞腔內(nèi)含灰棕色物。果皮表皮灰棕色。表面觀細胞呈類多角形,垂周壁微彎曲,含灰棕色物。氣孔類圓形或扁圓形,直徑30~34μm。腺毛偶見,單細胞,直徑6~12μm。纖維淡黃色或淡黃綠色。常與石細胞連結(jié),有的形狀相似,但較窄長,直徑14~25μm,長約526μm,壁厚約6μm,紋孔及孔溝較稀疏。分泌細胞存在于淡棕色皺縮的中果皮組織中,呈類圓形,直徑25~55μm,壁稍厚,含黃色 分泌物。內(nèi)果皮細胞呈長多角形,垂周壁具不規(guī)則疣狀增厚,有的似連珠狀。種皮碎片深棕色,表面觀呈長條形,少數(shù)類方形,直徑12~40μm,壁厚3~9μm,胞腔內(nèi)含黃棕色物;斷面觀細胞扁平或類方形,外壁及徑向壁呈連珠狀增厚。外胚乳細胞充滿淀粉團,直徑13~22μm,長25~47μm;淀粉粒細小,類多角形,直徑2~6μm,常聚集團塊。有的外胚乳細胞含細小糊粉粒;偶含細小草酸鈣方晶,直徑3~10μm。氣清香。 |
中藥化學成分 | 果實含胡椒堿(piperine,C(17)H(19)O(3)N)、棕櫚酸(palmitic acid)、四氫胡椒酸(tetrahydropiperic acid)、1- (十)- 碳烯基- 3,4- 甲撐二氧苯(1-undecylenyl-3 ,4-methyl-enedio-xybenzene)、哌啶(piperidine)、揮發(fā)油(不含N,也不含酚性、醛性及酮性物質(zhì))。蓽茇還含N-異丁基癸二烯 〔反-2,反-4〕酰胺(N-isobutyl-deca-trans-2-trans-4-dienamide)、芝麻素(sesamin)。
|
理化性質(zhì) |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硫酸1滴,顯鮮紅色,漸變紅棕色,后轉(zhuǎn)棕褐色。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藥劑型 | 丸劑,散劑。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yīng) | 蓽茇中提取之精油,對白色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篩選 | |
新藥的臨床評價 | |
實驗動物的品種 | |
方劑組成 | |
藥物和劑量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溫;陡。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壯胃陽,逐寒、祛痰、平喘。
|
性味分類 | |
主治 | 培根、龍合并癥,滋補體力。并能分離惡血和良血。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3~6g。
|
用藥忌宜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方一:金色訶子、鐵棒錘、蓽茇等。共研細末,制丸如鼠兔糞大,每服2~4丸。祛風、逐濕、散寒。治寒性黃水病及龍與培根合并癥。 方二:寒水石灰藥:寒水石31g,蓽茇9g,硫黃15g。三藥同置于陶瓷壇中,入火中連續(xù)煨燒三晝夜,然后按病情酌加相應(yīng)之藥,共研細末,服時白糖送下。用于培根木保癥,食道阻塞癥。 方三:石榴子、芫荽子、干姜、小米辣、蓽茇等。共研細末,牦牛酥油為丸內(nèi)服?芍胃鞣N龍病,增生胃火,并能使瘦者肌肉豐滿。 方四:硇砂、干姜、蓽茇、胡椒、小豆蔻、冬葵子等。共研細末,白酒送服。主治龍入膽病。 方五:阿魏、石榴子、干姜、蓽茇、胡椒、黃花鐵線蓮、小米辣、藏木香、光明鹽、“則不如差”、紫硇砂、黑種草子、葛縷子、芫荽子、蛇床子、小豆蔻、沙棘果膏、藏菖蒲、香旱芹、堿花、香蒂等。共研細末,與酥油和乳酪同煮后溫服?芍锡埿云α。 |
臨床運用 | 本品在《四部醫(yī)典》亦有用其根入藥的記載,油松根、蓽茇根、大托葉云實、蓽茇等,共研為粉,入芝麻油熬為軟膏內(nèi)服,可治各種子宮痞塊。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據(jù)《晶珠本草》記載:蓽茇散寒治寒癥。共分為五類,色青黑,果穗小粒突出者為雌,稱為介呂瑪,為特品;比此黑而穗粒也清晰者為雄,稱為西若瑪,為上品,二品均產(chǎn)自印度。產(chǎn)自漢地者穗大,長約一扎,味甚辛辣、甘,顆粒圓滑,黃褐色,干燥,稱為旺肖蓽茇,為佳品。產(chǎn)自珞瑜、門域之地者,色褐色,顆粒密緊,味不很辣,果莖粗細約四指,稱為孕雜蓽巴爾、浪保蓽茇。產(chǎn)自工布等藏地河谷地帶者,色紅,顆粒清晰,味不很辣,細而短。這五種蓽茇,依次前優(yōu)后漸次劣。本品之名有納保、貝德哈木、類普吉、域衛(wèi)吉、索瑪夭西、畢畢靈、灼西、賽賽、江曲均相、召曼納爾茂、保納爾、納保卓格、卓瑪蘇見、曼納、西若、召曼江茂、召曼均茂、察哇拉等。漢語中稱阿若哈達;高昌語中稱達爾斯斯!段稓忤F鬘》中說:“蓽茇膩、重,祛寒氣,利肺病有佐力;培根木保病忌用,能生熱!薄毒x集要》中說:“蓽茇味辛,化味澀。巴保說,蓽茇生溫治培根,性涼、重、潤、燥,與此相反,潤而壯陽,味辛化味甘,治培根、龍的合并癥、痰癥、氣不順、下瀉!毕嗨炯蜖栒f:“蓽茇性膩,化味甘,治培根、龍合并癥,祛痰平喘,下瀉,并能壯陽滋補!弊屸x多吉說:“蓽茇能除三災(zāi)病!贝朐榘驼f:“蓽茇味辛,效銳,糙、溫、輕、平。” 上述所分五種功效相似,以果穗形態(tài)和味辛辣程度以及產(chǎn)地不同而區(qū)分優(yōu)劣,給查證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加之又分別收不到標本,更難查清,故暫以各地的使用習慣,將本品加以收載。中藥蓽茇來源有數(shù)種原植物,以本種果穗較小,色黑為佳!缎箩t(yī)藥雜志》(1973)記西藏以中藥海風藤Piper kadsura (Choisy)Ohwl此可能為近年來由中藥轉(zhuǎn)來的代用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