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蒙古族醫(yī)學 >> 蒙藥 >> 正文:益母草 -蒙藥都爾布勒吉-烏布斯藥物說明書
    

益母草

  
漢語拼音
Yi mu cao
蒙藥名
都爾布勒吉-烏布斯
別名
西莫梯格勒,阿木塔圖-道斯勒
考證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認藥白晶鑒》稱:“西莫梯格勒種類較多,但白色者質(zhì)佳……黑色者為優(yōu),黑色者生于草坪或干旱地,其他方面與前者(與白色者)相似。但莖四棱,單生,花紅色,種子狀如裂開的蕎麥,味甘!薄稛o誤蒙藥鑒》分為6種:“黑色者生于田間或黑土地,形狀同上(白色者),莖四棱,葉粗糙,參差不齊,花白色或紅色,狀如飛翔天空的小鳥。形似養(yǎng)麥的黑色小種子,味甘!鄙鲜鲋参锷、形態(tài)特征與蒙醫(yī)所沿用的益母草之生境、形態(tài)特征相符,故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西莫梯格勒即都爾布勒吉-烏布斯(益母草)。
中藥材基原
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和細葉益母草的地上部分。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1.益母草 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t[1.Japonicus Houtt.]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方形,單一或分枝,高60cm至lm許,被微毛。葉對生;葉形多種,一年根生葉有長柄,葉片略呈圓形,直徑4~8cm,葉緣5~9淺裂,每裂片具2~3鈍齒,基部心形;莖中部的葉有短柄,3全裂,裂片近披針形,中央裂片常3裂,兩側(cè)裂片常再1~2裂,最終裂片近線形,先端漸尖,邊緣疏生鋸齒或近全緣;最上部的葉不分裂,線形,近無柄,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被短柔毛;ǘ鄶(shù),生于葉腋,呈輪傘狀;苞片針刺狀;花萼鐘形,先端有5長尖齒,下方2片較上方3片為長;花冠唇形,淡紅色或紫紅色,上唇長圓形,全緣,下唇3裂,中央裂片較大,倒心形,花冠外被長絨毛,尤以上唇為甚;雄蕊4,二強,著生于花冠內(nèi)面近裂口的下方;子房4裂,花柱與花冠上唇幾等長,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三棱狀,長約2mm。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溪邊等處。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2.細葉益母草 Leonurus sibiricus L. 與上種的區(qū)別是:最上部的葉為3全裂或深裂,花冠較大,長18~23mm,下唇比上唇短,花冠外面的長絨毛較密。 生于山野荒地、沙丘、山地。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及陜西等地。
栽培與養(yǎng)殖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海拔在1000m以下的地區(qū)都可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向陽、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播種期因品種習性不同而異,冬性益母草,必須秋播,第2年夏季才能開花結(jié)果;春性益母草,秋、春、夏季播種均可開花結(jié)果。播種按行距27cm、穴距20cm、深3~5cm,開淺穴播種。 田間管理 苗高7cm,間苗2~3次,至苗高17cm左右定苗,每穴留壯苗2~3株,每1hm2保持存苗45萬~60萬株產(chǎn)量最高。秋播者中耕除草3~4次,第1次在12月間苗時,第2年視雜草及植株生長情況進行2~3次。春播者進行2~3次,中耕宜淺。播種前除施基肥外,在生長期可結(jié)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以人畜糞尿、尿素等氮肥為主。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在發(fā)病前后用25%粉銹寧1000倍液防治。菌核病,可噴1:50O的瑞枯霉;或噴1:1:300波爾多液;或噴40%菌核利500倍液等防治。還有花葉病等為害。蟲害有蚜蟲,春、秋季發(fā)生,用化學制劑防治。小地老虎于早晨捕殺,或堆草誘殺。
采收加工
夏季花初開時采割,切段陰干或制膏用。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1)益母草 莖呈方柱形,四面凹下成縱溝,長30~60cm,直徑約5m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密被糙伏毛。質(zhì)脆,斷面中部有髓。葉交互對生,多脫落或殘存,皺縮破碎,完整者下部葉掌狀3裂,中部葉分裂成多個長圓形線狀裂片,上中葉羽狀深裂或淺裂成3片。輪傘花序腋生,花紫色,多脫落。花序上的苞葉全緣或具稀齒,花萼宿存,簡狀,黃綠色,萼內(nèi)有小堅果4。氣微,味淡。 (2)細葉益母草 莖中部葉呈卵形,基部寬楔形,掌狀三全裂,裂片又羽狀分裂成線狀小裂片;ㄐ蛏系陌~明顯三深裂,小裂片線狀。 以質(zhì)嫩、葉多、色發(fā)綠者為佳。 顯微鑒別 (1)益母草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外壁較厚,并有角質(zhì)層;腺鱗頭部4、6或8個細胞,單細胞柄;非腺毛1~4個細胞;下皮厚角細胞在棱角處較多。皮層為數(shù)列薄壁細胞,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鞘纖維束微木化。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明顯,木質(zhì)部在棱角處較發(fā)達。髓鄙薄壁細胞較大,內(nèi)含細小草酸鈣針晶及小方晶。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均具有與莖相同的腺毛和非腺毛。下表皮氣孔多為直軸式,少數(shù)為不定式。葉肉組織中亦含有小棱晶和小針晶。 (2)細葉益母草 葉表面觀與益母草不同點是,上表皮細胞垂周壁較平直,腺毛較多,頭部由4個細胞組成,尤以葉脈上為多。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稍波狀彎曲,非腺毛單細胞,錐形,長48~100μm,另有少數(shù)非腺毛由2個細胞組成,長140~176μm;腺鱗較多,頭部8個細胞,直徑40~53μm。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1,冷浸過夜,濾過。取濾液lm1,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2滴,產(chǎn)生橙色沉淀。
化學成分
1.益母草 全草含益母草堿(leonurine),水蘇堿(stachydrine)[1],益母草二萜(leoheterin)[2]等。 2.細葉益母草 全草含有4-胍基-1-丁醇(4-guaridino-l-butanol),4-胍基-丁酸(4-guauidino-butvric acid),精酸(argi-nine)[3],細葉益母草萜(leosibirin),細葉益母草萜內(nèi)酯(leosibir-icin)[4]等
藥理作用
1.對子宮的作用  益母草煎劑、乙醇浸膏及所含益母草堿等對、、犬、豚、小鼠等多種動物的子宮均呈興奮作用[1~3]。益母草煎劑對家兔離體子宮,無論有孕、無孕、早期、晚期妊娠子宮或產(chǎn)后子宮,均呈興奮作用;對在體子宮,經(jīng)快速靜注,0.5min后即出現(xiàn)興奮作用。兔子宮瘺試驗,用益母草煎劑灌,也見到明顯的興奮作用。益母草興奮子宮的有效成分主要在葉部,根部作用很弱,基部無效[4]。益母草堿對豚鼠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5]?诜婺覆菟鍎⿲π∈笥幸欢ǖ目怪埠涂购翟凶饔茫6]。
2.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益母革對異丙腎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有改善或恢復缺血性心電圖,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huán)、減慢心率等作用[7]。益母草注射液對犬實驗性心肌梗死具有減輕病變程度,減少梗死范圍,保護心肌超微結(jié)構(gòu)等作用[8]。益母草對腎上腺素及異丙腎上腺素所致的動物腸系膜微循環(huán)障礙均有明顯促進其恢復作用[9,10]。
3.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實驗證明,益母草及其提取物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拮抗作用,這一作用是由于益母草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從而提高血小板內(nèi)cAMP含量所致[11]。大鼠灌服益母草煎劑可使血栓形成時間延長、長度縮短、重量減輕,這種作用同益母草減少血小板數(shù)、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關(guān)[12]。
4.其他作用  益母草素能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13]。對呼吸中樞有直接興奮作用[1]。益母草治療缺血型初發(fā)期急性腎功能衰竭具有顯著療效[14]。益母草堿在較高濃度時能使兔血懸液發(fā)生溶血作用[5]。
5.毒性  小鼠靜注益母草總堿和益母草注射液的LD50分別為O.572±O.037g/kg[5]和30~60g/kg[15]。
炮制方法
性味
味苦,性涼。效銳、膩、糙。 《光注釋集》:“味及消化后味為苦,具銳、糙等功效。”
功效
增強血液循環(huán),調(diào)經(jīng),除眼翳。
主治
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腹痛,閉經(jīng),血瘀病。 1.《論說醫(yī)典》:“除眼翳! 2.《蒙醫(yī)傳統(tǒng)驗方):“除眼翳,且根治蟲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瘀病,滴蟲病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附方
1.治產(chǎn)后血瘀而腹痛 益母草煎湯加適量紅糖?诜,每次3~5g,每日2~3次。(《內(nèi)蒙古草藥》單味益母草湯) 2.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 益母草50g,白古月5g。煎湯加適量紅糖?诜看3~5g,每日2~3次。(《內(nèi)蒙古草藥》二味益母草湯)
制劑
藥物分類
植物藥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羅淑榮,等.中藥通報,1985,1O(1):32 (2)Po M H,et a1.Phytochemistry,1993,33(3):639 (3)Reuter G,et a1.C A,1972,76:110319n (4)Savona G,et a1.Phytochemistry,1982,21(11):2699 藥理 (1)張覺人.新中醫(yī)藥,1952,3(6):111 (2)石米揚,等.中國中藥雜志,1995,20(3):173 (3)滕嘉敏,等.同濟醫(yī)科大學學報,19
蒙藥名出處
《無誤蒙藥鑒》、《認藥白晶鑒》、《蒙藥學》
參考
《中華本草》蒙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