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Quan shen
|
蒙藥名 | 莫格日
|
別名 | 嘎都日,利嘎都日,烏赫日-莫格日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拳參的根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拳參Polygonum bistorta L.
多年生草本,高50~90cmc根莖肥厚扭曲,外皮紫紅色。莖直立,單一或數(shù)莖叢生,不分枝。根生葉叢生,有長柄,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2~18cm,寬2.5~6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或圓形,下延成規(guī)狀,邊緣外卷,無毛,或有時下面疏被柔毛;莖生葉較小,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形;托葉鞘膜質(zhì),管狀,長達3cm。穗狀花序頂生,長達6cm;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紅色,5裂,裂片長達3mm;雄藍8,著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長約3mm,褐色,常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ㄆ6~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山坡草叢陰濕處。分布于華北、西北及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涼爽氣候,耐寒又耐旱。宜選向陽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或石灰質(zhì)壤土栽種。
栽培技術(shù) 種子繁殖:北方4月上旬條播,行距30~45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0.3~1cm,每1hm2播種量1.5~2.25kg。當(dāng)苗高3~6cm時,按株距15~30cm間苗,也可用青苗移栽法。分根繁殖:秋季或春季萌芽前挖出根狀莖,每株可分成2~3株,按行距30~45cm、株距30cm栽種,覆土,壓實。春栽2~3個星期萌芽生長。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挖取根莖,去掉殘莖及泥土,曬干。搓去須根或燒去須根。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根莖呈扁圓柱形,彎曲成蝦狀,長6~13cm,直徑1~2.5cm,兩端圓鈍或稍細。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較密環(huán)節(jié)及殘痕,一面隆起,另一面較平坦或略具凹槽。質(zhì)硬,斷面近腎形,淺棕紅色至棕紅色,有35~50個黃白色維管束細點排成斷續(xù)環(huán)狀。氣微,味苦澀。
以粗大、堅硬、斷面淺紅棕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切向延長的木栓細胞,深棕色,常含有棕色物。皮層約占橫切面的1/4。維管束外韌型,老的根莖韌皮部外側(cè)有小的韌皮纖維束,木質(zhì)部有導(dǎo)管和木纖維。髓部大,薄壁細胞中會大量草酸鈣簇晶,并含淀粉粒。
理化鑒別 (1)取粉末約0.5g,加水4m1,微熱,過濾。取濾液lm1,加三氯化鐵試劑1滴,即發(fā)生藍黑色沉淀。稍加振搖,濾液即呈茶藍色。
(2)取薄切片,加乙醇2滴與1%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1滴,顯藍黑色。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辛、澀,性涼。效鈍、燥、柔。
|
功效 | 清肺熱,止瀉,消腫,解毒,燥協(xié)日烏素。
|
主治 | 主治感冒,肺熱,瘟疫,脈熱,暢刺痛,中毒,關(guān)節(jié)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Gstirner F,et a1.C A,1966,65(9):14092b
(2)南京藥學(xué)院《中草藥學(xué)》編寫組.中草藥學(xué)(中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154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1959
(2)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392
(3)林啟壽.中草藥成分化學(xué).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77.344
(4)Basarkar P W,et a1.C A,
|
蒙藥名出處 | 《無誤蒙藥鑒》、《內(nèi)蒙古植物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