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Ping bei mu
|
蒙藥名 | 諾格圖如-烏布斯
|
別名 |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平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多年生草本。莖高40~60cm。葉輪生或?qū)ι,中上部的葉常兼有互生,線形,長9~15cm,寬2~6.5cm,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1~3朵,紫色,具淺色小方格,頂花具葉狀苞片4~6,先端極卷曲;外輪花被片長約3.5cm,寬約1.5cm,內(nèi)輪花被先稍短而狹,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6;花柱具乳突,柱頭3深裂,裂片長約5mm。葫果寬倒卵形,具圓棱;ㄆ5~6月。
生于林下、草甸或河谷。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有些地區(qū)栽培。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濕潤氣候,耐寒,怕干旱、炎熱,能耐一37℃的低溫,當氣溫28℃時,地上植株枯萎。從幼苗到枯萎,生長期60d左右。以土層深厚、疏松、濕潤和富含腐殖質(zhì)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為最好。
栽培技術(shù) 用鱗莖和種子繁殖。以鱗莖繁殖為主:在6月份收獲鱗莖時,大的加工入藥,中、小者作種栽。中等的種栽按行距5~10cm,株距5cm,小的種栽按行株距5cm×3cm,栽后土5~10cm,澆水,然后在畦上撒2~3cm厚的土糞,以保持土壤水分。種子繁殖:6月時果實成熟,種子采下稍干,立即播種。條播,在畦面上按行距10cm,深度0.5~1cm開淺溝,將種子播入溝內(nèi),覆蓋薄薄一層細土,稍加鎮(zhèn)壓后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田間管理 出苗后要松土除草,并進行第1次追肥,每1hm2施硝酸銨150kg,第2次于秋季在畦面上蓋2~3cm的廄肥,6月初地上部枯萎,鱗莖進入休眠期,宜種植遮蔭作物。
病蟲害防治 銹病,對莖葉為害,用萎銹靈600倍液噴霧,7d噴1次,連噴3~4次。黑腐病,對鱗莖為害,拔除病株,撒石灰消毒病穴,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
采收加工 | 6月上旬地上部枯萎時,挖取3~4年生的鱗莖,洗去泥沙,略為晾干,再用火炕;將炕燒至溫熱,于炕上薄鋪一層石灰,以吸收水分,最后再把晾干的平貝母均勻地排列在炕上,不可重疊,約炕一晝夜,篩去石灰,挑出成品。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鱗莖呈扁圓形,高0.5~1cm,直徑0.8~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黃色,外層兩片鱗葉較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相互抱合,頂端略平或稍凹入,常稍開裂;可見內(nèi)層鱗片合抱而生;質(zhì)堅實而脆。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苦。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多為圓三角形、卵形、國貝殼形、三角狀卵形、長繭形,直徑6~58(~74)μm,長約至67μm,臍點裂縫狀、點狀或“入”字狀,多位于較小瑞,層紋細密;半復(fù)粒稀少,臍點2個;多臍點單?梢,臍點2~4個。氣孔類圓形或扁圓形,直徑40~48(50)μm,副衛(wèi)細胞4~6個。
|
化學成分 | 鱗莖含西貝母堿(sipeimine),平貝堿甲、乙、丙(Pingbeimine A、 B、C)[1,2],平貝堿苷[3],西貝母堿-3β-D-葡萄糖苷[4]。
|
藥理作用 | 1.抗?jié)冏饔?nbsp; 給大鼠皮下注射平貝母總堿,對幽門結(jié)扎型潰瘍、腹腔注射對消炎痛型潰瘍及應(yīng)激性潰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這些作用可能與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有關(guān)[1]。 2.其他作用 平貝母浸膏對實驗性動物具有中樞抑制作用[2]。平貝母總生物堿、平貝堿甲均有明顯的祛痰和降血壓作用[3]。 3.毒性 平貝母總堿給小鼠靜注的LD50為84.2mg/kg ;腹腔注射的LD50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每只小鼠分別皮下注射平貝母總堿0.3mg、0.15mg,每日1次,連續(xù)3星期,對血象、肝功能、腎功能以及心、肝、脾、腎均無影響[1]。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味苦,性平。效軟、柔、稀。
|
功效 | 除熱,止咳,化痰,開欲。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徐東銘,等.中草藥,1982,13(8):337
(2)徐東銘,等.藥學學報,1982,17(5):355
(3)徐東銘,等.藥學學報,199O,25(2):127
(4)徐東銘,等.中藥通報,1986,11(11):68O
藥理
(1)趙學惠,等.中草藥,1988,19(3):124
(2)吉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所.長白山植物藥志.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346
(3)徐東銘,等.藥學學報,1982,17(5):355
|
蒙藥名出處 | 《蒙藥學》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