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藥 >> 正文:決明子 -維藥普奴斯歐日格藥物說明書
    

決明子

  
漢語拼音
Jue ming zi
維藥名
普奴斯 歐日格
別名
艾布里 開里開力,散格 斯布也,吐胡米 且困德、吐胡米 番瓦爾《藥物之園》。
考證
《藥物之園》載:“決明子,是植物決明的種子;種子很硬,如石類,外殼光滑,與綠豆大小,形狀似四邊形,不成圓形,擠生在莢果內(nèi)。”根據(jù)上述維吾爾醫(yī)本草所述藥物特征和實物對照,與現(xiàn)代維吾爾醫(yī)所用決明子一致。
中藥材基原
為豆科植物鈍葉決明和小決明的種子。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1.鈍葉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1. 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0.5~2m。上部分枝多。葉互生,羽狀復葉,葉柄長2~3cm;小葉3對,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6cm,寬1.5~3.5cm,先端圓形,塞部楔形,稍偏斜,下面及邊緣有柔毛,最下一對小葉間有一條形腺體,或下面兩對小葉間各有一腺體;ǔ蓪σ干,最上部的聚生;總花梗極短;小花硬長1~2cm;萼片5,倒卵形;花冠黃色,花瓣5,倒卵形,長12~15mm,基部有爪;雄蕊10,發(fā)有雄蕊7,3個較大的花藥頂端急狹成瓶頸狀;子房細長,花柱彎曲。莢果細長,近四棱形,長15~20cm,寬3~4mm,果柄長2~4cm。種子多數(shù),菱柱形或菱形略扁,淡褐色,光亮,兩側(cè)各有1條線形斜紋;ㄆ6~8月,果期8~10月。(圖1) 生于丘陵、路邊、荒山、山坡疏林下。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 2.小決明Cassia tora 1. 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高1~2m。葉互生,羽狀復葉,葉柄無腺體,在葉軸上兩小葉之間有棒狀的腥體1個;小葉3對,膜質(zhì);小葉柄長1.5~2mm;托葉線形,被柔毛,早落;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2~6cm,寬1.5~2.5cm,先端圓鈍而有小尖頭,基部漸狹,偏斜,上面被稀疏柔毛,下面被柔毛;ㄍǔ2朵生于葉腋;總花硬長6~10mm;花梗長1~1.5cm;萼片5,稍不等大,卵形或卵狀長圓形,膜質(zhì),外面被柔毛,長約8mm;花黃色,花瓣5,下面2片略長,長12~15mm,寬5~7mm;雄蕊10,能育雄蕊7;子房線狀,無柄,被白色細毛,花柱內(nèi)彎。果纖細,近扁,呈弓形彎曲,長15~24cm,直徑4~6mm,被疏柔毛。種子多數(shù),菱形,灰綠色,有光澤;ㄆ6~8月,果期9~10。(圖2) 生于山坡、河邊。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吉林、河北、山西等地。栽培或野生。
栽培與養(yǎng)殖
采收加工
秋末果實成熟,莢果變黃褐色時采收,將全株割下曬干,打下種子,去凈雜質(zhì)即可。
藥材鑒別
鈍葉決明 呈四棱狀短圓柱形,一端鈍圓,另一端傾斜井有尖頭,長4~6mm,寬2~3mm。表面棕綠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澤,背腹面各有1條凸起的棱線,棱線兩側(cè)各有1條從臍點向合點斜向的淺棕色線形凹紋。質(zhì)堅硬。橫切面種皮。慌呷榛野咨胪该;胚黃色,兩片子葉重疊呈S狀折曲。完整種子氣微,破碎后有微弱豆腥氣;味微苦,稍帶黏性。 小決明 短圓柱形,長3~5mm,寬2~3mm。棱線兩側(cè)各有1條寬廣的淺黃棕色帶。 以籽粒飽滿、色綠棕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鈍葉決明:最外為厚的角質(zhì)層,表皮為1列柵狀細胞,壁不均勻加厚,在細胞的1/2和下1/3處各有1條光輝帶;以下為1列支柱細胞,略呈啞鈴狀,壁厚,相鄰兩細胞間有大的細胞間隙;內(nèi)方為6~8列營養(yǎng)層薄壁細胞,內(nèi)含草酸鈣簇晶,直徑3~10μm;最內(nèi)1列種皮細胞排列整齊,長方形,含草酸鈣棱晶。胚乳細胞壁不均勻加厚,含黏液質(zhì)、糊粉粒、色素、草酸鈣簇晶和油滴。子葉細胞內(nèi)含草酸鈣簇晶,直徑3~10μm。 小決明: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19μm,部分支柱細胞外側(cè)壁特別增厚,營養(yǎng)層細胞5~6列。 粉末特征:鈍葉決明:呈黃棕色。角質(zhì)層碎片平滑、透明,表面可見波狀彎曲的網(wǎng)狀花紋。柵狀細胞側(cè)壁不均勻增厚,表面觀細胞多角形,壁厚、支柱細胞側(cè)面觀呈啞鈴狀,表面觀呈類圓形或多角形,可見上下兩層同心圓圈。種皮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和棱晶。胚乳細胞壁不均勻增厚,含糊粉粒及草酸鈣簇晶。子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3~10μm。 小決明:與上種的區(qū)別為:角質(zhì)層碎片較少,表面觀可見多角形的網(wǎng)狀花紋。部分支柱細胞表面觀不見兩層同心圓圈,只見一層圓圈,內(nèi)為一彎曲的細線。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19μm。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2g,按常法進行微量升華,將升華物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針狀或羽狀黃色結(jié)晶,加氫化鉀試液,結(jié)晶溶解,并呈紅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稀硫酸20ml與氯仿10ml,微沸回流15min,放冷后,移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加氫氧化鈉試液10ml,振搖,放置,堿液層顯紅色。如顯棕色,則分取堿液層加過氧化氫試液1~2滴,再置水浴中加熱4min,即顯紅色。
化學成分
鈍葉決明子含蒽醌類衍生物約1.2%,有: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美決明子素(obtusifolin),決明素(obtusin),黃決明素(chryso-obtusin),橙黃決明素(aurantio-ob-rusin)及其苷類和大黃酸等。此外,尚含決明苷(cassiaside)[1]。
小決明子含蒽醌類衍生物約1.1%,除不含美決明素(ob-tusifolin)及其苷外其他苷元和苷均與鈍葉決明相同。此外尚含大黃酚-1-β-龍膽二糖苷(chrysophanol-β-gentiobiside),大黃酚-9-蒽酮(chrysophanic-acid-9-anthrone)。尚含萘駢-γ-吡酮類衍生物:紅鐮玫素(rubrofusarin),去甲基紅鐮玫素(nor-rubrofusa-rin),紅鐮玫素-6-β-龍膽二糖苷(rubrofusain-6-β-gentiobiside)。此外還含決明內(nèi)酯(toralactone),決明酮(torachrysone),維生素A樣物質(zhì)[1]。
兩種決明子均含有黏液,蛋白質(zhì),基酸,谷甾醇,含脂肪油4.6%~5.8%,脂肪酸為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1]。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抗菌[1]、抗真菌[2]、降壓[3]、降血脂[4]、抗血小板聚集[5]、保肝[6]、瀉下[7]、促進液分泌[8]等作用。
炮制方法
性味
二級干熱。 《藥物之園》:“三級干熱!
功效
生干生熱,清除異常黑膽質(zhì)和黏液質(zhì),純化異常血液質(zhì),散解肝臟熱性氣結(jié),祛斑生輝。主治異常黑膽質(zhì)、私液質(zhì)和血液質(zhì)引起的各種皮膚疾病,如麻風,牛皮癬,皮膚瘙癢,濕疹,皮膚白斑,白癜風,蝴蝶斑。 1.《注醫(yī)典》:“強筋肥體等。治筋肌弛,形體消瘦等! 2. 《拜地依藥書》:“解石排石,利尿通經(jīng),止瀉,降逆,消痔等。治內(nèi)臟結(jié)石,小便不利,經(jīng)水不下,腹瀉不止,呃逆頻繁,痔瘡不消等! 3.《藥物之園》:“恢復異常血液質(zhì)和其他異常體液,平喘止咳,爽心悅志等。治異常體液性各種疾病,哮喘,情緒低落等。”
主治
主治異常黑膽質(zhì)、私液質(zhì)和血液質(zhì)引起的各種皮膚疾病,如麻風,牛皮癬,皮膚瘙癢,濕疹,皮膚白斑,白癜風,蝴蝶斑。 1.《注醫(yī)典》:“強筋肥體等。治筋肌松弛,形體消瘦等! 2. 《拜地依藥書》:“解石排石,利尿通經(jīng),止瀉,降逆,消痔等。治內(nèi)臟結(jié)石,小便不利,經(jīng)水不下,腹瀉不止,呃逆頻繁,痔瘡不消等。” 3.《藥物之園》:“恢復異常血液質(zhì)和其他異常體液,平喘止咳,爽心悅志等。治異常體液性各種疾病,哮喘,情緒低落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9~12g。外用:適量?扇松、浸泡液、擦劑、傷粉等制劑。
注意事項
本品對腸道有害,矯正藥為牛乳。
代用藥
附方
制劑
努庫衣 普奴斯 浸泡液 決明子、指甲花、歐煙堇硫黃各運量。將藥物浸泡在適量水中過一夜,過濾去渣即可。功能清除異常黑膽質(zhì)和黏液質(zhì),純化異常血液質(zhì),祛斑生輝等。主治異常黑膽質(zhì)、黏液質(zhì)和血液質(zhì)引起的各種皮膚疾病,如麻風、牛皮癬、皮膚瘙癢、濕疹、皮膚白斑、白癜風、蝴蝶斑、雀斑。內(nèi)服,每日2次,每次根據(jù)病情取適量服用。(《藥物之園》)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張彥福.雛吾爾藥材真?zhèn)舞b別.1999.225
藥理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77.950
[2]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3]劉菊秀,等.天津中醫(yī),1990,(5):37
[4]陳衛(wèi)星,等.中草藥,1991,22(2):72
[5]Hye Syc,et a1.J Nat Prod,1990,53(3):630
[6]Wong S M,et a1.Planta Med,1989 55(3):276
[7]田中照世,等.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82,4(6):368
[8]鳴野武,我們的漢方藥.1981,(14):30
維藥名出處
《注醫(yī)典》
參考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