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苗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藥 >> 正文:款冬花 -苗藥崗嘎沖(通稱)藥物說明書
    

款冬花

  
漢語拼音
Kuan dong hua
苗藥名
苗藥拼音
別名
崗嘎沖(通稱)
考證
本品載于《蒙藥學》。蒙醫(yī)司稱崗嘎沖。臨床應用范圍廣,應用時間較長,故近代蒙醫(yī)藥文獻均予收載
中藥材基原
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款冬 Tussilago farfara L.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片心形或卵形,長7~15cm,寬8~16cm,先端鈍,邊緣有波狀疏鋸齒,鋸齒先端往往帶紅色,基部心形或圓形,質(zhì)較厚,上面平滑,暗綠色,下面密生白毛;掌狀網(wǎng)脈,主脈5~9條;葉柄長8~20cm,半圓形;近基部的葉脈和葉柄帶紅色,并有毛茸;ㄇo長5~10cm,具茸毛,小葉10余片,互生,葉片長橢圓形至三角形。頭狀花序頂生;總苞1~2層,苞片20~30,質(zhì)薄,呈橢圓形,具茸毛;舌狀花在周圍一輪,鮮黃色,單性,花冠先端凹,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長,柱頭2裂;簡狀花兩性,先端5裂,裂片技針狀,雄蕊5,花藥連合,雌蕊1,花柱細長,柱頭球狀。瘦果長橢圓形,具縱棱,冠毛淡黃色。花期2~3月,果期4月。 栽培或野生于河邊、沙地。分布于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栽培與養(yǎng)殖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潮濕環(huán)境,耐嚴寒,忌高溫、干旱。適宜生長溫度為15~25℃,宜選山區(qū)或陰坡栽種,在平原可與果樹間作。土壤以腐殖質(zhì)多或微酸性砂質(zhì)壤土為好。 栽培技術 根莖繁殖,早春解凍后,將根莖挖出,截成10~13cm長段,每段有芽苞2~3個,按行距25~30cm開溝,株距6~10cm,將種根平放在溝內(nèi),覆土5cm,稍加鎮(zhèn)壓。如土壤干旱,則需澆水。每1hm2需用種根450~525kg,20d左右出苗。秋天追肥培土。老冬初土壤封凍前采收花蕾,則將刨出的根莖貯存地窖或理于土中,一層根莖一層上,最上一層土面需達45~60cm,以防凍害。第2年春季栽種。 田間管理 4月下旬,苗出齊后可中耕間苗,生長期中,土除草2~3次。秋天追肥1次,并結合培土,防止花蕾露出地面而變色,影響質(zhì)量。經(jīng)常澆水、排水,保持土壤濕潤。 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萎縮性葉枯病及褐斑病等。發(fā)現(xiàn)病害,須立即將病葉摘除燒毀,并多施磷鉀肥。發(fā)病前和發(fā)病初期噴射1:1:140的波爾多液1~2次。蟲害主要為蚜蟲,可用煙葉4kg,碳4kg,肥皂8塊,加水120kg,制成水劑噴射;或用化學藥劑噴治。
采收加工
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在花未出土時采挖,摘取花蕾,去凈花梗及泥土,陰干。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未開放的頭狀花序不規(guī)則短棒狀,單生或2~3個基部連生,習稱“連三朵”,長1~2.5cm,直徑0.5~1cm。上端較粗,下端漸細或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數(shù)鱗片狀苞片,蒼片外表面呈紫紅色或淡紅色,內(nèi)表面密被白色茸毛;下部苞片呈鈍三角形,基都具白茸毛1束;中部者呈寬卵圓形,背面滿布白色毛茸。舌狀花及管狀花細小,長約2mm,子房下位,均有冠毛。體輕,撕開后可見白色茸毛。氣清香,味微苦而辛。 以朵大、色紫紅、肥壯、花梗短者為佳。 顯微鑒別 花序軸橫切面:表皮細胞近方形,角質(zhì)層較厚而不平整。皮層由17~19列類圓形細胞組成,細胞向內(nèi)漸次增大,細胞間隙明顯,其中并散在有含菊糖及棕色物質(zhì)的薄壁細胞。內(nèi)皮層明顯。維管束環(huán)列,其外方有一較大的分泌道,此分泌道與韌皮部之間及木質(zhì)部中常有一小束或成片的厚壁細胞。髓部全為薄壁細胞,其中少數(shù)的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質(zhì)。 苞片模切面:角質(zhì)層較厚,不甚平整。上表皮細胞類圓形,其中偶有含棕色物質(zhì)者;其下方為1列排列整齊的圓形薄壁細胞。由此至下表皮全為薄壁細胞,約10余列,類圓形,漸次增大,內(nèi)含物稀少。維管束的韌皮部及木質(zhì)部均明顯;維管束的上方有大型的分泌道。下表皮細胞形狀同上表皮細胞,但略呈切向延長。 粉末特征:棕色。①非腺毛較多,極長,1~4個細胞,頂端細胞長,扭曲盤繞成團。②腺毛略呈棒槌形,頭部稍膨大呈橢圓形,4~6個細胞;柄部多細胞,2列,有的細胞中充滿黃色物。③花粉粒呈類圓球形,具3孔溝,外壁較厚,表面有尖刺。④柱頭表皮細胞外壁突起呈乳頭狀,有的分化成短絨毛狀。⑤花粉囊內(nèi)壁細胞表面觀呈長方形,具縱向條狀增厚壁。⑥苞片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類長方形或多角形,垂周壁薄或略呈連珠狀增厚,具細波狀角質(zhì)紋理;氣孔不定式,圓形或長圓形。⑦厚壁細胞呈長方形,具斜紋孔或相交成“人”字形。⑧分泌細胞存在于薄壁組織中,類圓形或長圓形,含黃色分泌物。⑨菊糖呈扇形團塊狀。⑩冠毛為多列性分枝狀毛,各分枝細胞先端漸尖。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40目)10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乙醇回流提取至提出液近無色,濃縮提取液至50ml備用。 (1)取提取液lm1,置10ml試管中,加鎂粉少許,再加濃鹽酸2~3滴,溶液顯棕紅色。(檢查黃酮) (2)取提取液lm1,置蒸發(fā)皿中,水浴蒸干,殘渣用氯仿lml溶解,轉(zhuǎn)入10ml試管中,沿管壁緩緩加太濃硫酸lm1,溶液則分成兩層,氯仿層顯綠色熒光,硫酸層顯紅色熒光。(檢查三萜醇)
化學成分
花含生物堿:款冬花堿(tussilagine)[1],克氏千里光堿(senkirkine)[2]。倍半萜成分:款冬花酮(tussilagone),lα-(2-甲基丁酸)款冬花素酯[14-acetoxy-7β-(3-ethyl-cis-croto-noyloxy)-lα-(2-methylbutyryloxy)-notonlpetranone][3]。三萜成分:款冬二醇(faradol),山車甾醇(arnidol)[4]。黃酮苷成分:蕓香苷(rutin),金絲苷(hyperin)[5];砗,內(nèi)有:1-壬烯(1-nonene),當歸酸(angelic acid),2-甲基丁酸(2-methyl-butyric acid)[6]等;還含基酸,主要成分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丙氨酸(alanine),絲氨酸(serine)和甘氨酸(gly-cine)[7];又含無機元素:、銅、、錳、鈷[8]等。
藥理作用
1.鎮(zhèn)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40%款冬花煎劑4ml/kg口服,對犬有顯著鎮(zhèn)咳作用[1]。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作用,乙醇提取物有鎮(zhèn)咳作用。和豚離體氣管-灌流試驗證明,款各花醚提取液小量時略有支氣管舒張作用;較大劑量時,反見支氣管收縮[2]。
2.呼吸興奮作用  款冬花醇提取物和醚提取液靜注,對麻醉和兔有呼吸興奮作用[3,4]?蓪嗎啡引起的呼吸抑制[5]。款冬花酮有呼吸興奮作用[6]。
3.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  款冬花醇提取液和煎劑靜注,對貓的血壓先呈短暫微降,繼之急劇上升,并維持較長時間。醚提取物用于貓、兔、犬和大鼠,一般無先期降壓現(xiàn),而升壓作用更為明顯。對于失血性休克貓,醚提取物0.2g(生藥)/kg的升壓作用極為顯著,其特點為用量小,作用快而強,持續(xù)時間長,反復給藥,無快速耐受現(xiàn)象[7]?疃ㄍ哂酗@著的、與劑量有關的即刻升壓作用。其升壓作用是促進兒茶酚胺類遞質(zhì)釋放與直接收縮血管平滑肌的綜合結果[8]。
4.對動物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款冬花酮能顯著增加犬的外周阻力,強烈收縮血壓,其作用強于多巴胺(DA)。款冬花酮對失血性休克犬不僅升壓作用強、維持時間長,并使心肌力量-速度向量環(huán)的形態(tài)恢復得更接近于正常[9]。
5.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  款冬花提取物能與兔血小板膜結合,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能明顯抑制PAF和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是一種PAF受體競爭性拮抗劑[10]?疃ㄋ貙ρ“寤罨蜃右鸬难“寰奂幸种谱饔茫11]。
6.毒性  款冬花煎劑小鼠灌服的LD50為124g/kg;醇提取物腹腔注射的LD50為112g/kg;醚提取物腹腔注射的LD50為43g/kg[5]?疃ㄋ飰A克氏千里光堿為肝臟毒性物質(zhì)[12]。
性味
味苦,性寒。效鈍、糙、燥。 《金光注釋集》:“味苦,消化后味苦,且具寒、鈍、糙、燥等功效。”
功效
清熱,解毒,止瀉。
主治
主治血協(xié)日熱,毒熱和熱性腹瀉等。 《論說醫(yī)典》:“烏奴龍膽止毒瀉和熱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附方
制劑
臨床研究
參考文獻
化學成分 (1)Roeder E,et a1.PlantaMed,1981,43(1):99 (2)Smith L W,et a1.Lloydia,1981,44(2):129 (3)韓桂秋,等.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87,19(1):33 (4)Sauter J O,et a1.J Org Chem,1962,27:3204 (5)Krystyna O B,et a1.C A,1963,59:5489e (6)鈴木蕓子.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92,(6):361 (7)Perseca
苗藥名出處
參考
《中華本草》蒙藥卷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