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Dong kui guc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瑪寧占巴,尼嘎
|
考證 | 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墩J藥白晶鑒》稱:‘生于低矮處,莖細,葉國,花白色,種子味甘、澀!薄稛o誤蒙藥鑒》載:“……占巴類的種子具細紋,排列成圓形串珠狀!辈⒏綀D1幅。上述植物形態(tài)及附圖特征與蒙醫(yī)所認用的冬葬之特征相符,故認定歷代蒙醫(yī)藥文獻所載的尼嘎即薩日木格-占巴(冬葵果)。
|
中藥材基原 | 為錦葵科植物野葵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野葵Malua uerticillata L.
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莖被星狀長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8cm,僅上面槽內(nèi)被絨毛;托葉卵狀披針形,被星狀柔毛;葉片腎形至圓形,直徑5~11cm,常為掌狀5~7裂,裂片短,三角形,具鈍尖頭,邊緣有鈍齒,兩面被極疏糙伏毛或幾無毛;3至數(shù)朵簇生于葉腋間,幾無柄至有極短柄;總苞的小苞片3枚,線狀披針形,被纖毛;萼杯狀,5裂,廣三角形,被疏星狀長硬毛;花冠淡白色至淡紅色,花瓣5,長5~8mm,先端凹入,具爪;雄蕊柱長4mm,被毛;花柱分枝10~11。果扁圓形,直徑5~7mm,分果爿10~11,背面平滑,兩側(cè)具網(wǎng)紋。種子腎形,直徑約1.5mm,紫褐色,禿凈;ㄆ3~ 11月。
生于平原、山野等處。我國各地均有分布。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果實由7~9個小分果組成,呈扁平圓盤狀,底部有宿存花萼。分果呈橘瓣狀或腎形,直徑1.5~2mm,較薄的一邊中央凹下。果皮外表為棕黃色,背面較光滑,兩側(cè)面靠凹下處各有一微凹下圓點,由圓點向外有放射性條紋。種子橘瓣狀腎形,種皮黑色至棕褐色。質(zhì)堅硬,破碎后子葉心形,兩片重疊折曲。氣微,味澀。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灰褐色。①胚乳細胞較多見,呈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11~35μm,壁略呈念珠狀增厚。②種皮柵狀細胞表面觀細胞界限不清晰,細胞細小,呈星狀;側(cè)面觀為1列柱狀細胞,長33~46μm,直徑8~12μm,壁甚厚,木化,胞腔梭形,內(nèi)含球狀結(jié)晶。③星狀毛易見,由5~7細胞組成,亦有單個散在,是披針形,基部鈍圓,直徑5~15μm,長106~245μm,壁厚1~2μm。④色素細胞類多角形、類長方形,胞腔內(nèi)含紅棕色塊狀物。⑤子葉表皮細胞類長方形,薄壁細胞呈類多角形或橢圓形,含擬晶體。⑥螺紋導管多見,直徑27~33μm,網(wǎng)紋導管較少見。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1,振搖15min,濾過。取濾液加活性炭1g,置水浴上脫色15min,過濾,取濾液2ml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滴,置水浴上加熱5min,生成棕紅色沉淀;另取濾液2m1,加10%α-萘酚乙醇溶液3滴,搖勻,沿管壁加硫酸0.5m1,兩液接界處顯紫紅色環(huán)。
|
化學成分 | 種子含中性多糠(neulral polysaccharide);MVS-I[1],MVS-ⅡA,MVS-ⅡG[2];酸性多糖(acidic polysac-charide):MVS-ⅢA[3],MVS-ⅣA[4],MVS-Ⅵ[5];以及肽聚糖(p6ptidoglycsn).MVSV-V[6]。
|
藥理作用 | 從本品中分離得到的一種黏多糖MVS-I有免疫抗補體作用,其他幾種多糖均對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有激活活性以及有抗補體活性[1,2]。
|
性味 | 味甘、澀,性涼。效銳、重、燥。
|
功效 | 通脈,利尿消腫,祛協(xié)日,燥膿,止瀉,止渴。
|
主治 | 主治腎熱,膀胱熱,尿閉,膀胱結(jié)石,浮腫,水腫,渴癥,瘡病。
1.《認藥白晶鑒》:“祛腎熱,止瀉,止渴,通尿。”
2.《呼和必德力亞》:“通尿,燥瘡膿,止渴!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Shimizu N,et a1.Chem Pharm Bul1,1987,35(12):4981
(2)Shimizu N,et a1.Chem Pharm Bul1,1988,36(8):2778
(3)Tomoda M,et a1.Phytochemistry,1989,28(10):2609
(4)Gonda R,et a1.Planta Med,1990,56( 1):73
(5)Gonda R,et a1.Chem Pharrn Bul1,1990,38(10):27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