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Ai ye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砍瑪爾,素依赫-烏布斯(通稱)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艾蒿的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艾蒿 Artemisia argyi L6v1.et Vant.
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莖直立,圓形質硬,基部木質化,被灰白色軟毛,從中部以上分枝。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在開花時即枯萎;中部葉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線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稀被白色軟毛,并密布腺點,下面灰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近莖頂端的葉無柄,葉片有時全緣,完全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ㄐ蚩偁睿斏,由多數(shù)頭狀花序集合而成;總苞苞片4~5層,外層較小,卵狀披針形,中層及內層較大,廣橢圓形,邊緣膜質,密被綿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兩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發(fā)育,長約1cm,無明顯的花冠;兩性花與雌花等長,花冠筒狀,紅色,頂端5裂;雄蕊5枚,聚藥,花絲短,著生子花冠基部;花柱細長,頂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長圓形;ㄆ7~10月。
生于路旁、草地、荒野等處。亦有栽培者。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栽培與養(yǎng)殖 |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旱、耐陰,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的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3~4月挖掘株叢,分株栽種,按行株距33cm×33cm開穴,每穴栽3~4株,填土壓實,澆水。
田間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可結合收獲后進行,一般在5、7、9月,施肥以人畜糞肥為主。栽培3~4年后,老株要重新栽種。
|
采收加工 | 春、夏季,花米開、葉茂盛時采摘,曬干或陰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干燥葉片多皺縮卷曲,破碎不全,有短柄。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不規(guī)則粗鋸齒。葉上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稀疏的短綿毛,密布白色腺點,下面密生發(fā)白色的絨毛。質柔軟。氣清香,味苦。
以色青、背面灰白色、絨毛多、葉厚、質柔軟而韌、香氣濃郁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綠褐色。①非腺毛有兩種:一種為“T”字形毛,頂端細胞長而彎曲,兩臂不等長,柄2~4細胞;另一種為單列性非腺毛,3~5細胞,頂端細胞特長而扭曲,常斷落。②腺毛表面觀呈鞋底形,由4或6個細胞相對疊合而成,無柄。③草酸鈣簇晶直徑3~7μm,存在于葉肉細胞中。
|
化學成分 | 艾葉含揮發(fā)油0.45%~1.00%,從中鑒定出2-甲基丁醇(2-methylbutanol),α-己烯醛(2-h,xenal),α-側柏烯(α-th山ene),α-茨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香檜烯(sabinene),β*蒎烯(β-pi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1,8-桉葉素(1,8-cineole),γ-松油烯(γ-terpinene)等60種成分[1]。
|
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 艾葉油體外對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系瑟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1]。艾葉水煎液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毛癬菌、共心性毛癬菌、紅色毛癬菌、鐵銹色毛癬菌等有抑制作用[2,3]。艾葉煙熏對細菌和真菌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某些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被抑制[4]。 2.鎮(zhèn)咳、扶痰、平喘作用 艾葉油對丙烯醛或材蒙酸引發(fā)的豚鼠咳嗽有明顯鎮(zhèn)咳作用。艾葉油灌胃對小鼠有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1]。艾葉油噴霧吸入、灌胃或肌注對豚鼠吸入乙酰膽堿和組胺引起的喘息性抽搐有明顯平喘作用[1,5]。 3.抗過敏性休克作用 艾葉油灌胃對豚鼠因卵蛋白引起的過敏性休克有保護作用,潛伏期顯著延長、死亡率明顯降低;艾葉油在體外可抑制豚鼠肺組織釋放組胺,但抑制SRS-A釋放的作用更強[1]。 4.對血凝和血小板的影響 艾葉煎劑能使兔血漿高嶺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酶時間明顯延長或不凝;煎劑有促進纖維蛋白原溶解作用[6]。艾葉酸提取物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7]。艾葉炒炭者、醋艾炭或燜煅艾葉炭的煎劑則有縮短凝血時間,以燜煅艾葉炭作用最強[8]。 5.其他作用 艾葉油有利膽作用[9]。艾葉煎劑具有興奮子宮作用[10]。小鼠灌服艾葉油能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1]。 |
性味 | 味苦、辛,性溫。小毒。
|
功效 | 止血,消腫,制伏癰疽。
|
主治 | 主治各種出血,肉癰。
|
用法用量 | 內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潘炯光,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12):741
藥理
(1)治療慢性氣管炎艾葉油研安協(xié)作組.醫(yī)藥工業(yè),1977,(11):5
(2)孫迅.中華皮膚科雜志,1958,(3):210
(3)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4)孫迅.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354
(5)浙江省平喘藥研究協(xié)作組.中草藥,1982,13(6):241
(6)周伯通,等.湖南醫(yī)學院學報,1981,6(1):32
(7)溫瑞興,等中國中藥雜志,1992,17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