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Xiao hui xiang
|
苗藥名 | |
苗藥拼音 | |
別名 | 告尼要得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茴香Foeniculum wulgare Mil L.
多年生草本,有強烈香氣。莖直立,圓柱形,高0.5~1.5m,上部分枝,灰綠色,表面有細縱紋。莖生葉互生,葉柄長3.5~4.5cm,由下而上漸短,近基部呈鞘狀,寬大苞莖,邊緣具膜質(zhì)波狀狹翅;葉片三或四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線形至絲形。復傘形花序頂生,直徑3~12cm,傘梗5~20枝或更多,長2~5cm,每一小傘形花序有花5~20,小傘梗纖細,長4~10mm;不具總苞和小總苞;花小,無花萼;花瓣5,金黃色,廣卵形,長約15mm,寬約lmm,中部以上向內(nèi)卷曲,無端微凹;雄蕊5,花藥卵形,2室,花絲絲狀,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極短,淺裂。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5~8mm,寬約2mm,外表黃綠色,頂端殘留黃褐色柱基,分果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縱凌,每個棱槽內(nèi)有一油管,合生面有2個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
我國各地普遍栽培。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果實,去凈雜質(zhì),曬干。
|
藥材鑒別 | 性狀鑒別 雙懸果呈長圓柱形,兩端稍尖,長4~10mm,寬2~4mm;坑械膸」敹藲埩粲悬S棕色突起的花柱基。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光滑無毛。果實極易分離成2個小分果。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5條隆起的縱棱線,腹面租平。斷面邊緣波狀而較硬,中心灰白色,有油性。氣特異芳香,具甜香氣,壓碎時更顯著,味微甜。
以顆粒均勻、色黃綠、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分果橫切面:①外果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細胞。②中果皮在接合面部分有2個橢圓形的油管,在背面的每二棱線間各有油管1個,共有6個油管,油管略呈橢圓形,切向徑至250μm,四周為多數(shù)紅棕色的扁小分泌細胞。棱線處有維管束柱,由2個外韌維管束及纖維束連接而成,木質(zhì)部為少數(shù)細小導管,韌皮部細胞位于束柱的兩側(cè),維管束的內(nèi)外兩側(cè),圍有多數(shù)大型而特異的木化網(wǎng)紋細胞。③內(nèi)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細胞長短不一。④種皮細胞扁長,含棕色物質(zhì)。⑤內(nèi)胚乳細胞多角形,含眾多細小糊粉粒,內(nèi)含草酸鈣小簇晶。⑤種脊維管束由若干細小導管等組成。
粉末特征:黃綠色或黃棕色。①網(wǎng)紋細胞棕色,壁頗厚,木化,具卵圓形網(wǎng)狀壁孔。②油管顯黃棕色至深紅棕色,常已破碎。分泌細胞呈扁平多角形。③鑲嵌狀細胞為內(nèi)果皮細胞,由5~8個狹長細胞為1組,以其長軸相互作不規(guī)則方向嵌列。④內(nèi)胚乳細胞多角形,無色,壁頗厚,含多數(shù)直徑約10μm的糊粉粒,每一糊粉粒中含細小簇晶1個,直徑約7μm。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適量,冷浸lh,濾過,濾滾濃縮至約lm1,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氫氧化鉀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卻后,加稀鹽酸調(diào)PH至3~4,再加l%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呈紫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lm1,加0.4% 2,4-二硝基苯肼2mol/L鹽酸溶液2~3滴,溶液呈橘紅色。
(3)薄層色譜 取粉末(60目)2g,加乙醚6m1,冷浸4h,濾過。將濾液濃縮至干,殘渣用氯仿溶解至lm1,作供試品溶液;另取茴香腦氯仿溶液為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于硅膠G-I%CMC薄層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展開,展距17.5cm。用2,4-二硝基苯肼試劑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色。
|
化學成分 | 果實所含揮發(fā)油的組成很復雜,主要成分為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63.4%,其次為檸檬烯(limonene)13.1%,小茴香酮(fenchone)12.l%,其他有愛草腦(estragole)4.7%,γ-松油烯(Y-terpinene)2.7%,α-蒎烯(α-plnene)1.9%等。果實脂肪油中經(jīng)鑒定的十六種脂肪酸組成有:10-十八碳烯酸(10-octadecenoicacid)38.0%,花生酸(arachic acid)31.4%,棕櫚酸(palmitic acid)21.2%,山崳酸(behenic acid)2.8%[2]等。果實還含豆甾醇(stigmasterol),傘形花內(nèi)酯(umbellifer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花椒毒素(xanthotoxin),α-香樹脂醇(α-amyrin),歐前胡內(nèi)酯(imperatorin),香柑內(nèi)酯(bergapten)及印度榅桲素(marmesin)[4]。
|
藥理作用 | 1.抗?jié)冏饔?nbsp; 小茴香十二指腸或口服給藥,對大鼠shay潰瘍、應激性潰瘍有抑制作用[1,2] 2.利膽作用 小茴香能促進膽汁分泌,并使膽汁固體成分增加[1,2]。 3.性激素樣作用 小茴香使雄性大鼠睪丸、輸精管的總蛋白含量減少,精囊和前列腺的總蛋白含量則明顯增加。使雌性大鼠乳腺、輸卵管、子宮內(nèi)膜等重量增加,促進性周期,有已烯雌酚樣作用[1,2]。 4.抑菌、抗腫瘤作用 茴香油對真菌孢子、鳥型結(jié)核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由小茴香分離的植物聚多糖有抗腫瘤作用[1,2]。 5.其他作用 小茴香還有促進腸蠕動興奮離體腸管、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和對神經(jīng)肌肉有箭毒樣作用[1,2]。 |
性味 | 味澀、辛,性溫。效膩、輕、鈍。
《無誤蒙藥鑒》:“性熱,效柔!
|
功效 | 祛赫依性熱,解毒,明目,開胃,消腫。
|
主治 | 主治赫依性熱,視物朦朧,視力減退,中毒性嘔吐,胃腹脹滿,泄瀉,食欲不振,惡心。
《認藥白晶鑒》:“祛赫依性熱,治眼病,解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煮散劑,3~5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制劑 | |
臨床研究 |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趙淑平,等.植物學報,1991,33(1):82
(2)趙淑平,等.中草藥,1989,29(10):473
(3)Kartnig Th,et a1.C A,1965,63:2048g
(4)El-Khrisy E A M,et a1.C A,1981,95:39117e
藥理
(1)伊東宏,等.現(xiàn)代東洋醫(yī)學(日),1988,9(3):57
(2)陳利國摘譯.中草藥,1989,20(7):329
|
苗藥名出處 | |
參考 | 《中華本草》蒙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