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Rui mu
|
傣藥名 | 麻蒙嘎梭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夾竹桃科植物云南蕊木的果實。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云南蕊木 Kopsi officinalis Tsiang et P.T.Li
常綠喬木,高約4m。樹皮灰褐色,幼枝略有微毛。單葉對生,橢圓狀長圓形或橢圓形,長 10~24 cm,寬 3~6 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光滑,堅紙質(zhì);葉柄粗壯,長 l~1.5 cm。聚傘花序復總狀,頂生;萼小,5裂,卵圓狀長圓形,長4mm;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纖弱,長3cm,喉部有毛,花冠裂片披針形;雄蕊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絲短而柔;花盤為2枚條狀披針
生于海拔 500~600 m的平壩、低山林緣、次生林中。分布于云南西雙版納(勐臘、景洪)。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成分 | 果實含生物堿:象牙仔欖樹寧堿 (eburname-nin),柯蒲木酮堿(kopsanone),5,18-二氧代柯蒲烷(5,18-di-oxokopsane),多果樹酰胺(kopsinilamine),柯蒲木寧堿(kopsi-nlne),多果樹堿(pleiocarpine),柯蒲木胺(kopsamine),N一甲酯基一12一甲氧基柯蒲木那林堿(N-carbomethoxy-12-methoxyko-Psinaline),N一甲酯基一11,12一二甲氧基柯蒲木那林堿(N-carbo一methoxy-11,12一dimethocykopsinaline),右旋異形蔓長春花胺(vincadifformine),N一甲酯基一11一羥基一12一甲氧基柯蒲木那林堿(N-carbomethoxy-ll-h(huán)ydroxy-12-methoxykopsinaline), N一甲酯基-11-甲氧基-12-羥基柯蒲木那林堿(N一carbomethoxy-11-me-thoxy-12-h(huán)ydroxykopsinaline), N一氧化柯蒲木胺( kopsamineN-oxdie)[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性寒。有小毒。入風塔。
|
功效 | 祛風解毒,消腫排膿。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用水磨汁;或研粉水調(diào)擦。
|
注意事項 | 有小毒,不作內(nèi)服。
|
附方 | 1.治“兵洞飛暖龍”蕊木果適量,用水磨汁外擦。
2.治“攏習都”蕊木果、泰國大楓子、多莢草、十大功勞各等量。研粉,水調(diào)涂擦患處。(1、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形的舌狀片所組成,與心皮互生,花柱長2.5 cm,柱頭加厚,頂端 2裂。核果橢圓形,長 3.5 cm,寬 2 cm,外皮肉質(zhì),熟時紅色,干時黑色;ㄆ4~9月,果期9~12月。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成分
[1]Zheng J J, et al. C A, 1990, 112: 95446t
藥理
[1]黃婉蕓,等.中國藥理學報,1989,10(1):65
[2]黃婉蕓,等.中國藥理學報,1989,1O(5):461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