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Cheng tong
|
傣藥名 | 賓亮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根和葉。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赪桐 Clerodendrum japonucyn(Thunb.)Sweet 又名;朱桐、紅池木、紅蟲木、大將軍、真珠梧桐《中藥大辭典》。
落葉灌木,高l~4m。莖粗糙,少分枝,幼枝具四棱。葉交互對生,薄革質(zhì),具長柄,葉柄有柔毛;葉片心形或卵圓形,長8~35cm,寬6~40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疏齒,上面被疏毛,下面密布細小黃色鱗片狀腺體。二歧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大而開展的圓錐花序,小花便長1~5cm;苞片葉狀,卵形,淡紅色;花萼鐘狀錐形。淡紅色;花冠高腳碟狀,鮮紅色,先端5裂,裂片不整齊;雄蕊4個,二強;雌蕊1,長為雄蕊的兩倍,先端2裂,花柱細長,子房為不完全的4室。核果近球形,熟時藍黑色,外包以紅色宿萼。花、果期5~11月。
生于海拔100~1600m的路邊灌叢、疏林綠灌叢中。分布于華樂、華南、西南及臺灣各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時采,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或用鮮品。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含4種苯丙類苷成分:角胡麻苷(martyno-side),單乙酰角胡麻苷(monoacetylmartynosidc),赫桐苷(clero-denoside)A,洋丁香酚苷(acteoside);還含豆甾醇(stigmaster-ol),25,26一去氫豆甾醇(25,26-dehvdrostismasterol),22,23-二氫菠菜甾醇(22,23-dihydrospina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丁二酸酐(succinic anhydrid。),小麥黃素(tricin)[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甜,性平。入四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涼血止血,通乳下乳,調(diào)經(jīng)止痛,提氣固脫,強筋壯骨。
|
主治 | 主治“攏!(小便熱澀疼痛),“罕該泵”(睪丸腫痛),“攏蒙沙嘿”(赤白下痢),“接兒”(胸悶,胸痛),“納勒冒沙么”(月經(jīng)失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納勒來”(月經(jīng)過多),“混趟,曬滾緬”(子宮脫垂,脫肛),“接腰賀號”(腰膝酸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根15~30g;泡酒,適量。外用:鮮葉適量,切碎炒熱坐于藥上;根適量,搗汁涂于患處。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1.治“攏!保昂痹摫谩,“攏蒙沙嘿”赪桐根20g。煎湯,加蜂蜜兌服。
2.治“接兒”赪桐根15g,使君子根10g,紅花丹10g,朱槿根15g,大血藤10g。煎湯內(nèi)服。
3.治“納勒冒沙么”赪桐根15g,小紅蒜15g,使君子根10g。煎湯內(nèi)服。(1~3方出自景洪市名傣醫(yī)康郎侖驗方)
4.治“納勒來”赪桐根20g,煎湯內(nèi)服。
5.治“混趟,曬滾緬”赫桐鮮葉適量,切碎炒熱,置烏龜殼中坐浴。(4、5方出自西雙版納州傣醫(yī)院傣醫(yī)康郎香驗方)
6.治“接腰賀號”赪桐根30g,蘇木10g,紅花5g,朱槿根15g,姜10g,胡椒5g。泡酒內(nèi)服。(勐海縣傣醫(yī)巖噸囡驗方)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田軍,等.云南植物研究,1995,17(1):103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