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ie teng
|
傣藥名 | 嘿亮郎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史豆藤的根、藤。傣語“嘿”指藤本植物,“亮”指紅色血液,“郎”指停止、凝固傣醫(yī)認(rèn)為該藥有快速止血作用,故名也有活血作用。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巴豆藤 Craspedolobium shochii Harms
攀援灌木,幼枝有平貼短柔毛,以后幾無毛。具3小葉的復(fù)葉,互生,時(shí)柄長(zhǎng)4~8cm,有短柔毛,小葉柄長(zhǎng)1.5~3cm,有毛;托葉小,常脫落;中間小葉片倒卵形至長(zhǎng)圓形,長(zhǎng)7.5~14cm,寬4~11cm,先端圓,基部圓楔形,上面疏生白色短柔毛,下面有平伏絲狀毛;側(cè)生小葉片偏斜,較中間小葉片小。夏季從莖頂及近預(yù)葉腋抽出總狀花序,序輪有褐色短柔毛;花小,萼狀,有短柔毛;花冠蝶形,紫色,無毛,旗瓣圓形,基部有耳,翼瓣有耳,龍骨瓣直;雄蕊10,2體。莢果扁平,長(zhǎng)5~8cm,寬約1cm,有褐色茸毛,腹縫有窄翅,頂端有喙,開裂。種子3~5粒,黑色,扁平。
生于山間疏林及灌叢中。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地區(qū)。
|
采收加工 | 四季可采。切片、曬干。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澀,性涼。入土、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澀腸止瀉,消腫止血。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20~30g。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