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yǔ)拼音 | Qiu feng mu
|
傣藥名 | 埋發(fā)
|
別名 | 埋爬
|
中藥材基原 |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秋楓木 Bischofia javanica B1.
常綠喬木,高達(dá)20~40m。 3出復(fù)葉,互生;小葉卵報(bào)至橢圓狀卵形,紙質(zhì),長(zhǎng)8~15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總?cè)~柄長(zhǎng)7~10cm。花小,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淡綠色,無(wú)花瓣;萼片5,覆瓦狀排列;雄花花蕊5,退化于房盾狀;雌花子房3或4室,花柱3,不分裂。果實(shí)漿果狀,球形,大如豌豆,褐色或淡紅色。種子長(zhǎng)圓形,胚乳肉質(zhì);ㄆ4~5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50~1900m的山坡常綠闊葉林、溝谷林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和臺(tái)灣等地。
|
采收加工 | 用鮮品,隨用隨采。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無(wú)羈萜(friedelin),無(wú)羈萜醇(friedeli-nol),表無(wú)羈萜醇(epifriedelinol),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及其β-D葡萄糖苷,無(wú)羈萜醇乙酸酯(friedelinol acetate),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右旋一3α一羥基一7一無(wú)羈萜酮(3α一hydroxy-7-friedelinone),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1,2]。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微苦,性涼。入水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1.治“兵洞飛暖龍”秋楓木鮮葉適量,搗爛包敷患處。(景洪市傣醫(yī)波玉甩驗(yàn)方)
2.治“兵洞烘洞飛暖”秋楓木葉鮮品適量,搗爛取汁外擦患處。(景洪市傣醫(yī)波波驗(yàn)方)
3.治“先哈滿”秋楓木嫩葉鮮品適量,搗爛包敷患處;疾坑袩岣袆t冷敷,患處有冷感則炒熱敷。(景洪市傣醫(yī)巖香嘎囡驗(yàn)方)
|
藥物分類(lèi)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陳仁通,等.中草藥,1987,18(6):250
[2]陳仁通,等.中草藥,1989,20(6):287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