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蒙背咪
|
年份 | mueih biangh
|
別名 | |
來源 | 菊科植物萬壽菊Tagetes erecta L.的根、葉、花。
|
形態(tài)特征 | 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莖直立,粗壯,有縱棱,分枝。單葉,羽狀深裂,長5~10厘米,寬4~8厘米,裂片長橢圓形或極針形,長1.2~2.5厘米,邊有銳鋸齒,有的齒端有長細的芒;沿葉邊緣有數(shù)枚腺體。頭狀花序單生枝端棍棒狀膨大的花序梗上;總苞長1.8~2厘米,寬1~1.5厘米,杯狀;總苞片1層;花黃色或暗橙黃色,外圍舌狀1層,雌性,舌片頂端微缺;中央管狀,兩性,頂端5齒裂。瘦果線形,黑或褐色;冠毛有1~2個長芒和2-3個短而鈍的鱗片;ㄆ7一9月。
|
生態(tài)分布 | 廣西各地栽培;分布于廣東、云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苦,性涼。
|
功效 | 花,清熱解毒,止咳化痰。根、葉,清熱解毒,消腫。
|
傳統(tǒng)應用 | |
用法用量 | 花3~9克,水煎服;外用花適量研末,水調(diào)敷或水煎洗,或用根、葉適量搗敷。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
藥理 | 花有香味,可做芳香劑;以前曾用作抑菌、鎮(zhèn)靜、解痙劑。其同屬植物含有揮發(fā)油,有鎮(zhèn)靜、降壓、擴張支氣管、解痙及抗炎作用[1]。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Zdenek Cekan,et al.C A,1957,51:8736c. [2]Zechmeister L,et al.C A,1947,41:3177d. [3]Tarpo E,et al.C A,1962,57:35631. [4]Valadon L R G,et al.Phytochemistry,1967,6(7):983. [5]Kamal R.C A,1980,92:55353x. [6]Bohlmann F,et al.C A,1975,83:79007c. [7]Philip T,et al.C A,1975,83:160753q. [8]Tripathy A K,et al.C A,1991,115:78710u. [9]Hethelyi E,et al.C A,1988,108:91687s. |
藥理參考文獻 |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上冊),第1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7:161。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 |
評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