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成托 -瑤藥青黛藥物說明書
    

成托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二級分類
分類
成托
年份
Cinh doih
別名
來源
爵床科植物藍Strobilanthes cusia(Nees)Kuntze、蝶形花科植物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 L、十字花科植物菘藍 Isatis indigotica Fort、蓼科植物蓼藍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等植物葉中經(jīng)提取而得的干燥色素,稱為青黛。
形態(tài)特征
為極細的粉末,灰藍色或深藍色,質(zhì)輕,易飛揚,可粘、粘紙。具草腥氣味。以體輕,粉細,能浮于水面,燃燒時生紫紅色火焰者為佳。如質(zhì)重堅實,呈團塊狀,有白色小點,置水中有顆粒狀下沉者品質(zhì)為次。
生態(tài)分布
廣西部分瑤、壯族居住縣有產(chǎn);主產(chǎn)于福建、安徽、江蘇、云南等省份,此外江西、河南、四川亦有。福建產(chǎn)者品質(zhì)最佳。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青黛來源植物的莖、葉,置缸內(nèi),用清水浸泡2~3晝夜,至葉爛脫枝時,撈去枝條,每5000克葉加入石灰500克,充分攪拌至浸液成紫紅色,撈取液面泡沫,曬干即得。
性味
味咸、微酸,性寒。
功效
清熱解毒,瀉肝涼血。
傳統(tǒng)應用
治溫病高熱、斑疹、咯血、吐血、小兒驚癇、瘡腫、腮腺炎、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
1~6克,水煎或入丸服;外用適量冷汗水調(diào)敷。
方例
l.蛇蟲咬傷 成托(青黛)、榮元(雄黃)各等分研細末,每次用6克,溫開水或送服。
化學成分
馬藍制得的青黛分得的:靛玉紅,靛藍,異靛藍[1,2]。從蓼藍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紅,靛藍,N-苯基-2-萘胺,β-谷甾醇,蟲漆蠟醇[1],靛甙,藍甙B,色酮,青黛酮[3]。從木藍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紅[4],從菘藍制得的青黛中分得:靛玉紅,青黛酮,靛紅,正二十九烷[5]。
藥理
1.抗腫瘤作用  青黛中成分靛玉紅具有抗腫瘤活性。靛玉紅吐溫混懸劑以200mg(kg·d)給荷瘤大皮下注、腹腔注射或灌,連續(xù)6~10d,對大鼠W256實體瘤抑制率可分別達47%~52%、50%~58%以及55.7%。靛玉紅200mg/kg皮下注射2次,也可延長腹水型大鼠W256的生存時間。靛玉紅500mg/(kg·d)灌胃,連續(xù)9~10d,對小鼠Lewis癌抑制率達43%,對小鼠乳腺癌、小鼠肉瘤S180亦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對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L7212、P388、L1210等無明顯抑制作用[1-4]。
2.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證明青黛煎劑對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志賀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具有抗菌作用[5,6]。從蓼藍、菘藍葉中及所制青黛中分離得到色胺酮,對羊毛狀小孢子菌、斷發(fā)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紫色癬菌、石膏樣癬菌、紅色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7個皮膚病真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為5μg/ml[7-9]。
3.毒性  小鼠一次灌胃靛藍32g/kg、靛玉紅25g/kg,均不引起動物死亡;而靛藍和靛玉紅1次腹腔注射LD50分別為2.20g/kg±0.23g/kg和1.11g/kg±0.14g/kg[3]。大鼠灌胃靛玉紅500mg/(kg.d)、1000mg/(kg.d),連續(xù)1月,未見體重、血、骨髓象、肝腎功能、心電圖改變[1,3,4]。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陸迪華等:《中草藥》,15(12):534。
[2]吳明等:《中草藥通訊》,1978,(4):150。
[3]鄒繼鈍等:《藥學學報》,1985,20(1):45。
[4]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606。
[5]李清華:《植物學報》,1987,29(1):67。
藥理參考文獻
[1]曾慶田等:《中草藥通訊》,1979,10(11):531。 [2]籍秀娟等:《藥學學報》,1981,16(2):146。 [3]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青黛的研究》,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資料。 [4]沙靜妹等:《藥學通報》,1983,18(12):731。 [5]佳木斯醫(yī)學院病原微生物教研組:《佳醫(yī)通訊》,1972,(1):39。 [6]濟南軍區(qū)總醫(yī)院防治慢性氣管炎研究組:《醫(yī)學資料匯編》,1973:15。 [7]李清華等:《中草藥》,1983,4(10):8。 [8]Honda G,et al.Planta Med,1979,35(1):85. [9]Honda G,et al.Planta Med,1980,38(3):275.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文章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