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名族首頁  |   藏族醫(yī)學  |   蒙古族醫(yī)學  |   維吾爾族醫(yī)學  |   苗族醫(yī)學  |   傣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學  |   考試寶典  |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名族醫(yī)藥 >> 瑤族醫(yī)學 >> 瑤族醫(yī)藥 >> 正文:葉臺諾 -瑤藥黃藥子、零余子、黃金藥物說明書
    

葉臺諾

  
一級分類
常用植物藥
二級分類
分類
葉臺諾
年份
hieh ndoih noc
別名
黃藥子、零余子、黃山藥、零余薯
來源
薯蕷科植物黃獨 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塊莖、珠芽。
形態(tài)特征
纏繞草質(zhì)藤本。塊莖卵圓形或形,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須根;莖圓柱形,左旋,光滑無毛。葉腋內(nèi)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的球形或卵圓形珠芽(余零子)。單葉互生,寬卵狀心形或卵狀心形,長15~26厘米,寬2~14厘米,頂端尾狀漸尖,基部寬心形,邊全緣或微波狀,兩面無毛;▎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下垂,常數(shù)個叢生于葉腋。雌花序常以2至數(shù)個叢生于葉腋。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狀長圓形,有3個膜質(zhì)的翅;ㄆ7~10月,果期8~11月。
生態(tài)分布
生于河谷邊、山谷陰溝或雜木林邊緣,有時房前屋后或路旁的樹陰下。產(chǎn)于廣西上林、南寧、龍州、靖西、田林、隆林、羅城、資源、全州、岑溪、玉林、金秀等縣市;分布于我國西南、華南、華中、華東、臺灣、陜西等省份;日本、南朝鮮、印度、緬甸以及大洋洲、非洲也有分布。
采集加工
秋季來,切片曬干備用。
性味
味苦、澀,性涼。有小毒。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涼血止血。珠芽,止咳平喘。
傳統(tǒng)應(yīng)用
百日咳、地方性甲狀腺腫、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衄血、吐血、癌、食道癌、瘰疬、疝氣、腫瘡、卵巢囊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30克,水煎服或研末開水送服或浸服。
方例
1.卵巢囊腫、毒蛇咬傷 葉臺諾(黃藥子)30克,水煎或研粉每次3克開水送服,或用塊莖250克,浸酒1500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服3次。 2.疝氣、甲狀腺腫 葉臺諾(黃藥子)根15~30克,水煎服。
化學成分
含黃藥子素A~H[1-3],8-表黃藥子素E乙酸酯[2]。薯蕷皂甙元[4],D-山梨糖醇,2,4,6,7-四羥基-9,10-二氫菲,2,4,5,6-四羥基菲[5],4-羥基-(2-反-3',7'-二甲基-2',6'辛二烯基)-6-甲基苯乙酮[4-h(huán)ydroxy-(2-trans-3',7'-dimethylocta-2',6'-dienyl)-6-methoxyace-tophenone」4,6-二羥基-2-O-(4'-羥丁基)苯乙酮[4,6-dihydroxy-2-O-(4'-h(huán)ydroxybutyl)acetophenone][6],二氫薯蕷堿[7],蔗糖,還原糖,淀粉,皂甙,鞣質(zhì)等[8]。
藥理
1.抗菌作用  體外抗菌試驗表明,黃藥子水浸劑(1:3)在其20%~40%濃度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銹色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抗甲狀腺作用  大以缺碘飼料或抗甲狀腺藥物造成實驗性甲狀腺腫,黃藥子以2%~5%的量混入飼料中喂飼則對缺碘飼料所致甲狀腺腫有治療作用,但對硫尿嘧啶所造成的甲狀腺腫無影響,對硫氰化鉀所致輕度甲狀腺腫有效。黃藥子的抗甲狀腺腫作用可能是其含碘較多所致,每1kg黃藥子含碘達14.3mg[2]。
3.對平滑肌的作用  20%黃藥子水煎劑或醇浸物水液2ml,對家離體腸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對家兔及豚鼠高體未孕子宮有興奮作用,出現(xiàn)節(jié)律性收縮與強直性收縮,苯海拉明能消除其對子宮的興奮作用[3]。
4.毒性  小鼠灌服200%黃藥子水煎劑LD50為79.98g(生藥)/kg。亞急性毒性試驗表明,小鼠灌服黃藥子水煎劑每日19.9g(生藥)/kg及10g(生藥)/kg,連續(xù)14d和21d,病理切片觀察可見肝組織明顯受損,腎組織僅在大劑量21d組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損害[4]。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1]Kawasaki T,et al.Chem Pharm Bull,1968,16(12):2430.
[2]Murray R D H,et al.Phytochemistry,1984,23(3):623.
[3]Ida Y,et al.Justus Liebis Bun Chem,1978,(5):818.
[4]Ida Y,et al.J Chem,1969,7(5):452.
[5]Wij Meena,et al.Ind J Chem Sect B,1978,16B(7):643.
[6]Gupta D,et al.Phytochemistry,1989,28(3):947.
[7]Adeleye A,et al.C A,1990,112:33221g.
[8]南京藥學院:《江蘇藥材志》,第1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65:83。
藥理參考文獻
[1]曹仁烈等:《中華皮膚科雜志),1957,(4):286。 [2]生理教研組內(nèi)分泌研究組:《山東醫(yī)學院學報),1961,(1):11。 [3]藥理教研組:《山東醫(yī)學院學報》,1959,(3):87。 [4]宋崇順等:《中藥通報》,1983,8(4):34。
附注
出處
中國瑤藥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評論加載中...
    網(wǎng) 名: (必填項)
    評論內(nèi)容:
    沒有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1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