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jí)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jí)分類 | |
分類 | 元旁咪
|
年份 | wiangh baangv miev
|
別名 | |
來(lái)源 | 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Sida rhombifolia L.的全株。
|
形態(tài)特征 | 直立半灌木,多分枝,高0.5~1米,小枝被短星狀綿毛。單葉互生,菱形長(zhǎng)圓狀披針形,長(zhǎng)25~45毫米,寬6~20毫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邊有鋸齒,兩面密被灰色短星狀毛;S色,單生于葉腋。蒴果盤(pán)狀,分果8~10頂端有2短芒;ㄆ9~12月,果期11~12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坡、平地、路旁、村邊。產(chǎn)于廣西凌云、龍州、金秀、岑溪等縣市;分布于云南、廣東、臺(tái)灣、福建、貴州、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根秋季采挖,枝葉隨時(shí)可采,切段曬干備用或鮮用。
|
性味 | 味甘、辛,性涼。
|
功效 |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排膿生肌。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15~30克,水煎服;外用鮮葉適量搗敷。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地上部分含β-苯乙胺(β-phenethylamine),N-甲基-β-苯乙胺(N-methy-β-phenethylamine),麻黃堿(ephedrine),φ-麻黃堿(φephedrine),鴨嘴花酚堿(vasicinol),鴨嘴花釀堿(vasicinon),鴨嘴花堿(vasicine),膽堿(choline)及甜菜堿(betaine);葉含多種氨基酸: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谷氨酰胺(glutam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絲氨酸 (serine),蘇氨酸(threonine)及酪氨酸(tyrosine);多種脂肪酸: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亞油酸(linoleicacid),還含植物甾醇(phytosterols);種子油脂肪酸組成主要為亞油酸、錦葵酸(mal-valic acid)及蘋(píng)婆酸(stercrlicacid)。
|
藥理 |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guó)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