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1,12(10):464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菊花20g,川芎20g,珍珠母30g,蔓荊子15g,天麻10g,全蝎6g,薄荷6g,露蜂房6g,細(xì)辛3g,朱砂3g。 |
加減 | 頭脹痛加石決明;掣痛加蜈蚣1條;錐刺痛加桃仁、紅花;閃電樣痛加防風(fēng)、地龍;疼痛部位不定或蟻行感加防風(fēng)、僵蠶;烘熱痛加牛膝、生石膏;血管跳動樣痛加杭芍、牛膝;伴腦鳴加荷葉、磁石;伴耳鳴加磁石、蟬蛻;伴眩暈加白蒺藜;伴失眠加炒棗仁;心悸心煩加山梔、龍骨;鼻塞加辛夷、蒼耳子;伴惡心嘔吐加膽星、半夏;若吐涎沫再加吳萸、生姜;眼球脹憋加草決明、密蒙花;口眼歪斜加僵蠶、白附子;頭痛以額角顳部為主加白芷;痛連巔加藁本;痛達(dá)腦后加羌活;氣虛加黃芪;血虛加當(dāng)歸。 |
功效 | |
主治 | 偏頭痛。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小兒酌減。10劑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共治偏頭痛120例,結(jié)果:服藥1O劑,頭痛消失,隨訪1年以上未發(fā)作者為治愈,共45例;眼藥10劑或10劑以上,頭痛消失,隨訪1年偶有發(fā)作,但再服藥痛即止為顯效,共46例;服藥10劑以上,頭痛消失或減輕,停藥后復(fù)發(fā),繼用藥仍可減輕者為有。效,共18例;服藥10劑以上,病情不變或雖減輕,但不久又復(fù)發(fā)為無效,共11例;總有效率為90.8%。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yàn)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