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證治準繩1602年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白術(shù)(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蒸9次,曬9次,去土,切片,焙干)90g,人參(去蘆,人乳浸透,飯鍋上蒸熟)90g,白茯苓(去粗皮,水飛,去筋膜,人乳拌,飯鍋上蒸,曬干)45g,橘紅60g,山楂肉(蒸)60g,神曲(炒)60g,川黃連(姜汁炒)11g,白豆蔻仁(微妙)11g,澤瀉(去毛,炒)11g,桔梗(米泔浸,炒)15g,真藿香(洗)15g,甘草(蜜炙,去皮)15g,白扁豆(炒,去殼)30g,蓮肉(去心)30g,薏苡仁(淘凈,炒)90g,干山藥(炒)45g,麥芽面(炒)45g,芡實(凈肉炒)各45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脾胃虛弱,食不運化,脘腹脹滿,面黃肌瘦,大便溏泄。 |
制備方法 | 上藥研末,煉蜜丸,每丸重6g。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醉飽后服2丸,細嚼,淡姜湯送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慢性消化性疾病應(yīng)用本方加減:人參、白術(shù)各40g,陳皮、麥牙、神曲、蓮米各30g,白豆蔻14g,藿香、山藥、桔梗、甘草、佩蘭各16g,黃連12g,砂仁、炒前仁、山楂、芡實、扁豆各24g,茯苓32g。腹瀉加澤瀉30g。諸藥剪碎如黃豆大,混勻分15份,每日服用1等份。水煎2次合為200ml,早晚飯后各服1次,15日為1療程。治療慢性消化性疾病50例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最小12歲,大者46歲以上。各例均參照1978年6月鄭州胃粘膜病變討論會所決定診斷及分型標準,以及1978年杭州全國消化會議制定的潰瘍診斷標準。療效標準根據(jù)臨床癥狀及纖維鏡復(fù)查情況制定。結(jié)果:顯效46例,占92%;好轉(zhuǎn)3例,占6%;無效1例,占2%。一般服藥2-3個療程。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