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2,12(10):602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蘇梗、白芍、香附、白芨、甘草等。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慢性胃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每次5-7g,日3次,飯后2小時沖服。2-4個月為1個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組腸化138例、(男100例,女38例),不典型增生104例(男86例,女18例);對照組腸化146例(男104例,女42例),不典型增生97例(男83例,女14例)。對照組以胃得安、益胃平(常規(guī)量)進行治療,療程同上。治療組和對照組年齡21-72歲。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腸化或不典型增生完全消失。好轉:由重度轉為中度或輕度,或由中度轉為輕度。無效:腸化或不典型增生治療后無改變。加重:由輕度轉為中度或重度,或由中度轉為重度。結果:①治療后腸化的變化:治療組治愈86例中,2個月治愈者8例,3個月治愈者43例,4個月治愈者35例;對照組治愈35例療程均在3個月以上。兩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較,差別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②治療后不典型增生的變化:治療組治愈的82例中;2個月治愈者6例,3個月治愈者41例,4個月治愈者35例;對照組治愈13例療程均在3個月以上。兩組治愈率和有效率相比較,差別均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③治療后癥狀改變情況:治療組242例中,治愈、好轉、無效(例%)分別為161例(66.53%)、57(23.55%)及24(9.92%),有效率為90.1%;對照組227例分別為153(67.4%)、52(22.9%)及22(9.7%),有效率為90.3%。兩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
藥理作用 |
急性毒性試驗,給10只小白鼠服藥7日;長期毒性試驗,給160只大白鼠服藥6個月。于用藥前、后各組動物均檢查心電圖、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并于處死后取心、肝、脾、肺、腎、胃及十二指腸等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觀察用藥后的組織學改變。結果表明:本方經急性和長期毒性動物試驗均無毒性反應。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肝功能試驗等亦無異常發(fā)現。臨床應用除少數患者服后上腹部不適或口干外,余無其它不良反應。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