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醫(yī)藥學(xué)報1991,(1):42-43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茯苓、豬苓、茵陳、山梔、大黃、白茅根、澤瀉、大腹皮、赤芍。 |
加減 | 氣虛重者加黃芪、白術(shù)、薏米;陰虛重者加生地、黃精;陽虛腹泄加肉桂、黃連;腹水大量者加服雙氫克尿噻25mg,安體舒通20mg,分早、中午兩次空腹服,5日1療程,服至腹水消失或少量腹水后停藥;腹水消失后加鱉甲、當(dāng)歸、苡仁。 |
功效 | |
主治 | 肝硬化腹水。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肝硬化腹水54例病人,均有慢性乙肝病史,全系乙肝后肝硬化腹水者,其中HBsAg陽性者54例,HBcAb陽性(+)者54例,HBeAg陽性者17例,白球蛋白倒置42例;腹水病程分別為15日至2年。中醫(yī)辨證脾虛濕熱型34例,氣滯血瘀型14例,肝腎陰盛型6例。結(jié)果:顯效(腹水退盡)共48例,占88.9%;好轉(zhuǎn)(腹水未盡,較治療前腹圍減少10cm以上,病癥好轉(zhuǎn))共4例;無效2例;腹水消失率達88.9%,有效率96.3%,平均腹水消退時間為12日。治療3個月后檢查,顯效48例中26例(54.2%)血漿白蛋白提高,18例(42.9%)白球蛋白比例逆轉(zhuǎn);HBsAg2例轉(zhuǎn)陰(4%),HBeAg6例轉(zhuǎn)陰(35.3%),肝功能平均好轉(zhuǎn)率85.2%,其中4例肝功能各項均恢復(fù)正常(7.4%)。其中中醫(yī)分型與治療關(guān)系:脾虛濕熱型34例均顯效;氣滯血瘀型顯效11例,好轉(zhuǎn)2例;肝腎陰虛型,顯效2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2例(死亡)。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