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山東中醫(yī)雜志1983,(4):15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黃芪30g,白術(shù)20g(土炒),菟絲子30g,柴胡10g,白芨12g,三七粉3g(吞服),廣木香12g(面煨),白礬1.5g(吞服),烏賊骨30g,赤石脂24g(其中一半入湯劑,一半研粉吞服)。 |
加減 | }偏熱型加炒黃芩、地榆炭、黃柏炭;偏寒型加補骨脂、肉豆蔻(去油)、五味子。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18-50歲;病程2年以下7例,2-5年11例,5-10年11例,10-13年1例。療效標準按痊愈:臨床癥狀消失。乙腸鏡檢查粘膜病變恢復(fù)正常或遺留疤痕,隨訪一年不復(fù)發(fā);基本緩解: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乙腸鏡及鋇灌腸時病變僅輕度炎癥性改變;部分緩解: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乙腸鏡及鋇灌腸病變程度有所減輕判斷。結(jié)果:治愈50%,基本緩解23.3%,部分緩解16.7%,無效10%,總有效率為90%。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