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醫(yī)雜志1989,(3):138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銀花6-10g,連翹6-10g,六一散(包)6-10g,車前子6-10g,紫花地丁10-15g,黃花地相10-15g。 |
加減 | 如瘙癢加蟬衣,發(fā)熱無汗加荊芥、薄荷;煩熱口渴加石膏、知母;痘疹根暈大而色赤加赤芍、丹皮;疹色深紅加紫草;口舌生瘡加黃連、生甘草;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燥而厚加生軍或熟軍;舌紅津少加生地、麥冬。 |
功效 | |
主治 | 小兒水痘。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分2-3次服,二煎外洗患部。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小兒水痘114例中,男63例,女51例;年齡最小8個月,最大12歲,5歲以下74例;全部病例均有水痘接觸史。主要癥狀:痘疹見于軀干及頭面部的114例,同時見于四肢的6例,見于掌足心的2例,見于口腔和眼結(jié)合膜處的8例。發(fā)熱96例,其中37.5℃-38.5℃62例,38.5℃-39℃28例,39℃以上6例。伴咳嗽11例,流涕8例,咽部充血6例,腹瀉4例,口腔潰瘍7例。舌淡紅苔薄者22例,白膩者26例,舌紅苔薄黃者27例,苔黃膩者20例,黃燥而厚者9例。診脈89例,其中浮脈11例,浮數(shù)脈59例,洪數(shù)脈29例。結(jié)果:經(jīng)治后均痊愈(熱清,痘疹結(jié)痂,無新痘繼發(fā))。退熱時間最短6小時,最長2日,平均1日;水痘結(jié)痂時間最短2日,最長4日,平均2.6日。所有病例除初診搔破已繼發(fā)局部感染外未見并發(fā)癥和繼發(fā)病。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