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金匱要略206年前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桂枝12g,芍藥9g,甘草6g,麻黃12g,生姜15g,白術15g,知母12g,防風12g,附子10g(炮)。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虛贏,腳腫如脫,頭弦短氣,溫溫欲吐者。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藥加水700ml,煮取210ml,每次溫服70ml,日3次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類風濕關節(jié)炎:應用本方加味:桂枝12g,生甘草9g,知母9g,白芍9g,生麻黃9g,白術9g,附塊15-30g(先煎半小時),防風9g,生姜9g。水煎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32例,男8例,女24例;年齡18-80歲,40歲以下27例,占84.4%。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消失,6項化驗指標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和陽性體征顯著好轉但未全消失,6項化驗指標恢復正常;有效:體征仍存在,6項化驗指標中有5項恢復正常;無效:治療前后自覺癥狀、陽性體癥、化驗檢查均無變化。結果:治愈14例(1例如用強的松和四環(huán)素),顯效6例,有效10例(3例加用強的松、四環(huán)素),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7%。有效病例平均取藥21.6劑。 又用本方加味:川桂枝12g,白術12g,生白芍12g,白知母12g,附片12g,麻黃6g,防風12g,炙甘草6g,生姜15g,丹參24g,漢防己12g,木瓜30g,炒麥芽18g。水煎,早晚分服,2個月為1療程。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24例,病程1-24年,均經(jīng)西醫(yī)及其它療法治療無效而改用本方。結果:治愈(關節(jié)腫脹畸形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血沉正常半年)6例;顯效(關節(jié)腫痛基本消失,功能明顯恢復,但仍未達正常,血沉有時增快,有時正常)14例;有效(關節(jié)腫痛減輕,但功能仍未恢復,血沉稍降)2例;無效(經(jīng)治后癥狀、體征無變化,血沉仍快)2例。服藥時間45日至10個月,平均76日。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