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7,(10):17 |
劑型 | 散劑 |
藥物組成 | 炙雞內(nèi)金30g,炒白術(shù)(鹽炒)18g,茯苓60g,淮山藥60g,炒扁豆30g,辣蓼20g,五味子18g,車前子30g,炙甘草18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小兒病毒性與消化不良性腸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藥研細成粉,0.3g/次,日3次,總量不超過3g。加適量溫開水,調(diào)成糊狀,口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治療小兒病毒性與消化不良性腸炎100例,男54例,女46例。伴有營養(yǎng)不良10例,佝僂病48例,輕度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68例,中度脫水及電解質(zhì)紊亂32例。對照組80例,服用藥用碳及止瀉片。結(jié)果:顯效60例,有效3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6例,無效50例;總有效為37.5%。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P<0.005,兩組間有極顯著差異 。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