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遼寧中醫(yī)雜志1989,(11):21 |
劑型 | 丸劑 |
藥物組成 | 黃芪2.5g,黨參2.0g,丹參2.0g,川楝子2.0g,紅花1.5g,川芎1.5g,沒藥1.5g,延胡索1.5g,烏藥1.5g,砂仁1.5g,吳茱萸1.0g,黃連1.0g。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慢性胃炎。 |
制備方法 | 上藥制成丸劑,每丸10g。 |
用法用量 | 每次1丸,日2次。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治療慢性胃炎71例中,男56例,女15例;年齡在50-60歲59例,61歲以上12例;病程5-10年12例,10年以上59例。其中慢性淺表胃炎28例,慢性萎縮性胃炎35例,疣狀胃炎8例,伴腸上皮化生16例,伴不典型增生5例。全部病例均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及活體組織病理確診。結(jié)果: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為顯效,共34例,占47.9%;臨床癥狀和體征較治療前明顯減輕為好轉(zhuǎn),共29例,占40.8%;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共8例,占11.3%;總有效率為88.7%。胃鏡和胃粘膜病理復(fù)查療效參考1982年重慶召開的胃炎診治座談會制訂的纖維胃鏡檢查及胃粘膜活檢診斷標準,將萎縮性胃炎及胃粘膜活檢分為輕、中、重3組,治療后病變改善達1級及1級以上為好轉(zhuǎn),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復(fù)查20例,胃鏡象好轉(zhuǎn)16例,占80%;無效4例,占20%。活體組織復(fù)查好轉(zhuǎn)14例,占70%;無效6例,占30%。其中8例萎縮性胃炎轉(zhuǎn)為淺表性胃炎。有7例腸化生消失,有2例輕、中度不典型增生消失。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