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苦刺枝葉。 |
漢語拼音 | bai ci hua ye |
英文名 | leaf of Vetchleaf Sophora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白刺花 灌木,高1-2.5m。樹皮灰褐色,多疣狀突起,枝條棕色,近于無毛,具銳利。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4-6cm;小葉11-21枚,橢圓形或長卵形,長5-8mm,寬4-5mm,先端圓,微凹而具小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疏被白色平伏的短柔毛。總狀花序生于小枝頂端;花流生而下彎,約6-12朵,白色或藍白色,有 短花梗;萼鐘狀,5淺裂,紫藍色,密生短柔毛;花冠蝶形,旗瓣匙形,反曲,龍骨瓣2瓣分離,基部有銳耳;雄蕊10,離生;心皮纖 細,有毛。莢果細長,串珠狀,有長喙,密生白色柔毛。種子1-7顆,橢圓形。花期3-5月,果期6-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江蘇、浙江、河南、湖北、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路旁灌木叢中或草坡。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嫩葉,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從葉中分離得到槐根堿(sophocarpine)、槐根堿N-氧化物(sophocarpine N-oxide)和香葉木甙(diosm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心;腎經(jīng) |
功效 | 涼血;解毒;殺蟲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衄血;便血;疔瘡腫毒;疥癬;燙傷;陰道滴蟲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文山中草藥》:白刺花的花,可用開水沖泡,做清熱解暑的飲料。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Sophora davidii(Franch.)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