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ye cha zi
|
英文名 |
Fruit of Obtuseleaf Eurya
|
藥材基原 |
為山茶科植物鈍葉柃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鈍葉柃 小灌木,高1-2m。小枝較粗壯。單葉互生,葉柄短;葉革質(zhì),形狀變化很大,披針形、長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5-5.5cm,先端鈍或渾圓,微凹或微缺,基部楔形,邊緣近全緣或上半部略有細(xì)鋸齒,兩面光滑無毛;ㄐ,單性,腋生,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梗上;萼片5,覆瓦狀排列;花瓣5;白色,基部稍連合;雄蕊10;子房上位,3室,花柱先端3淺裂。核果狀漿果,直徑約3mm,紫紅色,先端有1殘存的花柱。花期3-4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低山區(qū)的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果實呈不規(guī)則的球形,直徑約2mm。表面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先端有殘存花柱,有的基部可見花萼和果柄。氣香,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涼;苦;澀
|
歸經(jīng) |
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目渴;利尿;提神
|
功效分類 |
祛暑藥
|
主治 |
暑熱煩渴;小便不利;瀉痢;神疲眩暈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治腸炎瀉。阂茶子、馬齒莧、板藍(lán)根、山石榴、仙鶴草。水煎服。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四川中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urya obtusifolia H.T.Chang
|
科屬分類 |
山茶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