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奇爾克、納林-胡岑格、布斯項、扁豆子,野苜蓿。 |
漢語拼音 | hua mu xu |
英文名 | Herb of Russian Fenugreek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花苜蓿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花苜蓿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主根粗壯。莖上升或直立,四棱形,有白色柔毛。三出復(fù)葉;頂生小葉片卵形、狹卵形或倒卵 形,長5-12mm,寬3-7mm;先端圓形或截形,微凹或有小尖頭,邊緣有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葉柄長約5mm,有白色柔毛;托葉披針形,基部具牙齒或裂片,有伏毛。總狀花序膠生,長12-20mm,有花3-8朵,花小,花梗短,約1mm;花萼鐘狀,長約3mm,萼齒三角形,被 白柔毛,花冠蝶形,黃色,具紫紋,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缺,翼瓣近長圓形,朱端圓而寬,基部具長爪和耳,龍骨瓣較短;雄蕊二體。莢果扁平,長圓形,長7-10mm,寬約5mm,表面有網(wǎng)紋,頂部有彎曲的短喙。種子2-6顆,黃褐色;ㄆ7-8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四川。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沙地、渠邊、路旁、田埂、山坡。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6-7月采收全草,洗凈,除去殘葉、須根,晾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80cm。主根粗壯,須根多已除去。莖多分枝,具四棱,有稀疏的類白色短柔毛。三出復(fù)葉;托葉披針形,基部有牙齒或裂片,有伏毛;小葉3,多皺縮 或脫落,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0.5-1.5cm,寬1.5-4mm,邊緣具鋸齒,葉脈明顯,有短柄。氣微,味淡。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寒 |
歸經(jīng) | 肝;肺;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毒;止咳;止血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止血藥 |
主治 | 發(fā)熱;咳嗽;痢疾;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熬膏涂。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青藏高原藥物圖鑒》:退燒,消炎,止血。內(nèi)服治肺熱咳嗽,赤痢。外用消炎,止血。 |
考證 | 出自《中國沙漠地區(qū)藥用植物》。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Trigonella ruthenica L.[Medicago ruthenica Ledeb.]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