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鳳尾草
|
漢語拼音 |
tai sheng tie jiao jue
|
英文名 |
Plane-stem Spleenwort
|
藥材基原 |
為鐵角蕨科植物印度鐵角蕨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株高20-40cm。根莖短粗,直立或斜升,密被紅棕色、篩孔細(xì)密的鉆狀披針形鱗片,全緣。葉簇生;葉柄長6-20cm,禾稈色,基部被鱗片,向上漸疏,并有縱溝;葉片近革質(zhì),無毛,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12-30cm,寬4-7cm,頂部漸尖并為羽裂,基部不縮狹,幼時下面有少數(shù)狹披針形鱗片,后則脫落,一回羽狀;羽片17-25對,互生,略斜向上,菱狀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3-4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上側(cè)呈耳狀,邊緣淺裂至深裂;裂片長圓形至舌形,先端有3-6個鈍齒;葉脈羽狀,上面隆起,側(cè)脈二叉;葉軸往往疏生纖維狀鱗片,上部羽片腋間常有1個鱗片的芽胞,行無性繁殖。孢子囊群線形,背生于小脈上側(cè)分叉的中部,靠近中脈;囊群蓋線形,膜質(zhì),全緣。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江蘇除外),東到臺灣,北至甘肅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附生于海拔800-1100m的密林中樹干或濕石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微澀;涼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舒筋通絡(luò);活血止痛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腰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適量,浸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淡、微澀,性涼。有舒筋活血的功能。用于腰痛。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splenium yoshinagae Makino var.indicum(Sledge)Ching et S.K.Wu[A.planicaule Wall.ex Mett.;A.indicum Sledge;A.yoshinagae Iwatsuki]
|
科屬分類 |
鐵角蕨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