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芋苗花 |
漢語拼音 | yu tou hua |
英文名 | Flower of Dasheen |
藥材基原 | 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花序。 |
動植物形態(tài) | 芋,濕生草本。根莖卵形,常生多數(shù)小球莖,褐色,具纖毛。葉基生,2-3枚或更多,葉柄肉質(zhì),長20-90cm,綠色,基部呈鞘狀;葉片卵狀廣橢圓形,長20-50cm,質(zhì)厚,盾狀著生,先端短而銳尖,基部耳形,耳片鈍頭,全緣,呈波狀;ㄐ虮紊逃谌~柄;佛焰苞長短不一,一般為長20cm左右;管部綠色,長約4cm,粗2.2cm,長卵形;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長約17cm,展開成舟狀,邊緣內(nèi)鄭,淡黃色至綠白色;肉穗花序長約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長3-3.5cm,中性花序位于中部,長3-3.3cm,雄花序位于上部,長4-4.5cm,先端驟狹,附屬器鉆形,長約1cm。期期2-8月。 |
資源分布 |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均有栽培。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花開時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性平;有毒 |
歸經(jīng) | 胃;大腸經(jīng) |
功效 | 理氣止痛;散瘀止血 |
功效分類 | 行氣藥;止痛藥;清熱涼血藥 |
主治 | 氣滯胃痛;噎膈;吐血;子宮脫垂;小兒脫肛;內(nèi)外痔;鶴膝風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炎癥及出血者忌用。”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生草藥性備要》:治隔食,炒用。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胃氣痛,除濕。 3.《四川中藥志》:治內(nèi)外痔瘡,吐血及小兒脫肛。 |
考證 | 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Flos Colocasiae Esculent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
科屬分類 | 天南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