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鴉蔥、茅草細(xì)辛、毛草七、倒扎草根、倒扎花、條參、水防風(fēng)、仙茅參、豬尾巴、羊奶子、水風(fēng)、獨(dú)腳茅草、黃花地丁
|
漢語拼音 |
si mao q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白莖鴉蔥的根。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白莖鴉蔥 多年生草本,高30-100(-150)cm。全株含豐富乳汁。生根粗直,長圓錐形;根莖頸部有少數(shù)葉柄基殘鞘。莖單生,少數(shù)簇生,直立,中空,上部有傘房花序狀分枝,有溝紋,被密蛛絲狀毛,后脫落幾無毛。葉條形成寬條形,有5-7脈,無毛或微被蛛絲狀毛;基生葉叢生,窄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5-40cm,寬0.7-2cm,兩端尖銳,基部有鞘狀短柄,全緣,粉綠色,通常5脈,平行;莖生葉互生,無柄,葉形與基生葉同,基部微擴(kuò)大,抱莖;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大,2-6個(gè),生于枝端成傘房狀,總苞長筒形,多層,長3-4cm,直徑1-1.2cm;總苞片5層,有蛛絲狀毛或幾無毛,外層三角狀卵形,很少,中、內(nèi)層較長,披針狀橢圓形成寬線形,邊緣膜質(zhì),先端尖銳;花全為舌狀,黃色。瘦果,光滑,長2.5cm,上部狹窄成喙?fàn),有多?shù)縱肋,縱肋平滑;冠毛污黃色,羽狀,基部連合成杯,整體脫落,有3-5個(gè)超長冠毛,剛毛狀。花期7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西南、中南及陜西、寧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或灌叢、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干,或蒸后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長圓形,肉質(zhì),長5-10cm,直徑1-1.5cm,鮮時(shí)橫切面白色,并有乳汁流出。干后表面褐色或棕黑色,縱橫皺縮不平,有時(shí)呈剝裂狀,頂端常有莖葉殘基。氣微,味微甘。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涼血散瘀藥
|
主治 |
風(fēng)熱感冒;癰腫總?cè)丝诙;事?shí)上太皰疹;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少不暢;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取莖中白汁涂。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Scorzonerae Albicaulis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Scorzonera albicaulis Bunge。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