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刺老包根、山通花根、箭當(dāng)樹根
|
漢語拼音 |
song gen
|
英文名 |
Aralia chinensis L.
|
藥材基原 |
為五加科植物楤木的根及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有刺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灰色,疏生粗壯直刺;小枝被黃褐色絨毛,疏生細(xì)刺。葉為2-3回羽狀復(fù)葉,長60-100cm;葉柄粗壯,長可達(dá)50cm;托葉與葉柄基部合生;每羽片有小時5-11,基部有1對小時,葉片薄革質(zhì),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7-14cm,寬3.5-8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上面被黃褐色柔毛,下面密被黃褐色絨毛,脈上尤多,邊緣具細(xì)鋸齒,側(cè)脈7-10對,傘形花序組成頂生的大圓錐花序,長50-80cm,密被黃褐色絨毛;傘形花序有30-50朵花,直徑2.5-5cm;花梗長3-4cm;苞片錐形,膜質(zhì),長3-4mm,均被黃褐色絨毛;萼無毛,邊緣有5齒裂;花淡綠白色,直徑約3mm;花瓣5,三角狀卵形;雄蕊5,花絲長約2.5mm;子房5室,花柱5,離生或基部合生。核果球形,漿果狀,成熟時紫黑色,直徑約4mm,具5棱,花柱宿存。花期7-9月,果期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400-2700m的雜木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9-10月挖根,或剝?nèi)「窀伞?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根圓柱形,彎曲,粗細(xì)長短不一;表面淡棕黃色或灰褐黃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紋,外皮向外翹起,并有橫向棱狀、一字狀或點狀皮孔,有的具支根痕。體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稍呈纖維狀。老根木部中央呈空洞狀,有的呈朽木狀。切成段者,長1-1.5cm,切斷面皮部較薄,暗棕黃色,木部淡黃色或類白色,具細(xì)密放射狀紋理及數(shù)輪環(huán)狀紋理,有的中央具空洞,或呈朽木狀。氣微,味微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楤木的根皮中含楤木皂甙(araldside)A、B,銀蓮花甙(narcissiflorin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楤木甙對垂體后葉素所致小鼠心肌缺血與壞死,具有一定保護(hù)作用。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平
|
歸經(jīng) |
歸肝;脾;腎經(jīng)
|
功效 |
祛風(fēng)利濕;活血通經(jīng);解毒散結(jié)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利濕藥;活血通經(jīng)藥;解毒散結(jié)藥
|
主治 |
風(fēng)熱感冒;咳嗽;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痛;淋濁;水腫;膨脹;黃疸;帶下;痢疾;胃脘痛;跌打損傷;瘀血經(jīng)閉;血崩;牙疳;陰疽;瘰疬;痔瘡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再酒炒熱敷;或研粉調(diào)敷;或煎湯熏洗。
|
用藥禁忌 |
孕婦慎服。
1.《重慶草藥》:“脾虛胃弱者不用,無濕熱毒者慎用。”
2.《陜西中草藥》:“孕婦慎用。”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adix Araliae Chinene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lia chinensis L.
|
科屬分類 |
五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