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yǔ)拼音 |
lin pi an shui m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蕁麻科植物鱗片水麻的全株。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灌木,高1-2m,莖、小枝和葉柄有肉質(zhì)皮刺和貼生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zhǎng)2-7cm;托葉寬披針形;葉片薄紙質(zhì),寬卵形至心形,長(zhǎng)6-16cm,寬4-12cm,先端突尖或短尖,基部圓形至心形,邊緣有牙齒,上面被糙伏毛,下面密被褐灰氈氣;基出脈3條,側(cè)脈3-4對(duì)。雌雄同株并同序;花序生當(dāng)年生枝和老枝上,二至三回二歧分枝,每分枝的頂端有一球狀團(tuán)傘花序;雄花被片和雄蕊3,稀2,退化雌蕊倒卵形;雌花倒卵形,花被片合生成管狀,包被著子房,但與子房明顯分離,先端4齒。瘦果梨形,橙紅色,干時(shí)變褐棕色;ㄆ谙、秋季,果期秋季。
|
資源分布 |
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南部、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中海拔至高海拔的溪谷兩岸蔭濕灌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微苦;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止血;活血
|
功效分類 |
涼血止血藥
|
主治 |
外傷出血;跌打傷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粉摻。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止血的功能。用于跌打,刀傷出血。
|
考證 |
始載于《廣西植物名錄》。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Debregeasia squamata king.ex Hook.f.[D.spiculifera Merr.]
|
科屬分類 |
蕁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