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紅孩兒、紅血兒、鳴心七、蕎麥七、蜈蚣七、倒生蓮、血 三七、血地榆、倒絲蓮 |
漢語拼音 | ji xue q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蓼科植物中華抱莖蓼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莖直立或斜生,上部常分枝。根莖圓柱狀,肥厚,外面紫褐色,斷面淡紫紅色。葉互生,具細(xì)梗;托葉鞘膜質(zhì),管狀,褐色,易破裂;葉心狀卵形,長6-13cm,寬4-8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表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的乳頭狀突起,背面淡綠色,邊緣具乳頭狀突起。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穗形,總花梗細(xì),苞片膜質(zhì),內(nèi)含花l-3朵;花梗頂端有關(guān)節(jié);花小,花被紅色,5深裂;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橢圓形,黑褐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陰濕、水邊沙地,林下或草叢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挖,洗凈,去粗皮,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本品原變種 P.Amplexicaule D Don.的根葉 中含有黃酮類成分異牡荊素(isovitexin),異牡荊素阿拉伯糖甙(isovitexin-O-arabinoside),異鼠李素(isorhamnetin),異鼠李素阿拉伯糖甙(isorhamnetin-O-(arabinoside)[1],根莖中含蒽醌類成分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素(emodin),三萜類成分β-香樹脂醇(β-amyrin)和甾體成分豆甾醇(stigmas-terol)[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根莖10%浸出液有廣譜體外抗病毒的作用,用人胚腎原代單層細(xì)胞組織培養(yǎng),對腺病毒3型、單純皰疹病毒等都有抑制作用;用金黃色地鼠腎單層細(xì)胞培養(yǎng),對乙型腦炎(京衛(wèi)研1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水浸劑1:256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福氏痢疾桿菌,1:128對副傷寒桿菌和變形桿菌,1:16對甲型及乙型鏈球菌,1:8對綠膿桿菌,1:2對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
藥理學(xué) | 水浸液對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28g/kg。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反雞冠花、鉤藤。 |
藥性 | 酸;苦;性平;有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活血舒筋;行氣止痛;止血生肌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行氣藥 |
主治 | 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泄瀉;痢疾;跌打損傷;胃脘痛;痛經(jīng); 崩漏;外傷出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 適量,搗爛敷或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陜西中草藥》:鎮(zhèn)坪縣草醫(yī)將本品區(qū)別為3種:根莖短小者為雞血七;肥大者為蜈蚣七;莖節(jié)處或枝端生不定根者為倒生蓮。長安縣稱為蕎麥七者,開白花或紅花,根莖球狀,節(jié)處亦生不定根。其抗菌實驗效果亦均相同。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Polygoni Sinensis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olygonum amplexicaule D.Don var. sinense Oliv |
科屬分類 | 蓼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