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爬地松
|
漢語拼音 |
chang so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松科植物偃松的枝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灌木狀小喬木,高1-6m,胸圍30cm。樹干通常呈伏臥狀,多分枝。樹皮灰褐色或暗褐色,片狀剝裂;一年生枝綠褐色或紫褐色,有短柔毛,二年生枝紫紅色或暗褐色;光滑;冬芽紅褐色,圓錐狀卵圓形,先端尖。針葉5針一束,長3.8-8.5cm,硬直而微彎,橫切面三角形,維管束1,樹脂道2-3,復(fù)面有氣孔帶。雄球花圓錐形,黃色,長約1cm;雌球花卵形,紫色或紫紅色。球果直立,圓錐狀卵圓形或卵圓形,熟時(shí)淡紫褐色或紅褐色,長2-4cm,徑2.5-3cm;熟時(shí)種鱗不張開或微張開,種鱗近寬菱形或斜方狀寬倒卵形,鱗盾寬三角形,鱗臍明顯,紫黑色,先端突尖,微反曲。種子暗褐色,不脫落,三角狀卵形,微扁,無翅。花期6-7月,果熟期翌年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黑龍江、吉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000-1800m的陰濕山坡、山頂及巖石縫隙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四季可采,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樹脂中含貝殼杉醇酸(agatholic acid),貝殼杉萘甲酸(agathic acid),3β-氧化古巴香脂樹酸(3β-oxyanticopalic acid),19-O-甲基貝殼杉醇酸(19-O-methylagatholic acid),19-O-琥珀酰-貝殼杉醇酸(19-O-succinyl-agatholic acid),3β-乙酰氧基古巴香脂樹酸(3β-acetoxyanticopalic acid),阿魏酸龍腦酯(L-bornylferulate),1-對(duì)-香豆酸龍腦酯(1-bornyl-p-coumarate)。針葉含13%蛋白質(zhì),2.9%維生素K,1.322mg/g維生素C,1.52kg/g葉綠素,0.41mg/g胡蘿卜素,4.161mg/g蘆丁以及26.7%木脂素,30.8%碳水化合物。另外,偃松含花色素糖甙。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
歸經(jīng) |
|
功效 |
化痰止咳;平喘
|
功效分類 |
化痰止咳藥;平喘藥
|
主治 |
慢性氣管炎咳嗽;哮喘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制成蒸餾液。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Pinus pumila (Pall.)Regel[Pinus cembra L.var. pumila Pall.]
|
科屬分類 |
松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