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山茨菇、小白芨、山慈菇 |
漢語拼音 | du ye shan lan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蘭科植物小山蘭的假鱗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山蘭,多年生附生草本。假鱗莖扁球形,數(shù)個相連,生于纖細的根狀莖上,干后淡黃色,稍透明,具1-2圈環(huán)紋,被稀疏纖維,頂生1葉。葉片狹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15cm,寬2.5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成短柄。花草頂生于假鱗莖上,長達50cm,被3枚筒狀鞘;總狀花序具多數(shù)花,小苞片;花黃褐色,花被張開;萼片近等大,中萼片狹長圓形,長約8mm,側(cè)萼片鐮狀長圓形;花瓣比萼片稍短窄;唇瓣3裂,側(cè)裂片近三角形,中裂片近腎形;蕊柱纖細,在基部擴大。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陜西、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3000-3600m的山谷灌叢下或混交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季采挖假鱗莖,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甘;微辛;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主治 | 癰腫疔毒;瘰疬;蛇咬傷;蟲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Oreorchis foliosa Lindl |
科屬分類 | 蘭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