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 | |
釋名 | |
產(chǎn)地 | |
生境 | |
性味 | 辛、苦、熱。有毒。 |
歸經(jīng) | 入足厥陰經(jīng)血分,兼足太陰、少陰經(jīng)氣分。 |
藥物形態(tài) | |
品種考證 | |
養(yǎng)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鑒別 | |
貯藏 | |
炮制 | 揀凈,并去梗,泡去苦汁,曬干炒用。 |
質(zhì)量鑒定 | 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 |
主治 | 治一切厥氣上逆,厥陰頭痛,嘔逆吞酸,痞滿咽塞,喉舌生瘡,腸風瀉痢,腳氣水腫,疝氣陰毒,心腹諸痛,蟲疰忤,及產(chǎn)后余血。 |
功用 | 疏肝燥脾,溫中下氣,開郁化滯。除陰濕,逐風寒。 |
用法 | 止嘔,以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散寒,酒炒。生嚼數(shù)粒,擦痘瘡口噤。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多用傷神損元氣,動火昏目,發(fā)瘡咽痛。 |
臨證應用 | 得硫黃、大蒜,研勻涂腹,治小兒腎縮。(初生受寒所致,仍以蛇床子燒煙熏之。)得茯苓,治痰飲。得鹽水,暖膀胱,治脾泄。(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得干姜,治干嘔及吞酸。(因火而酸勿用。)配橘皮、附子,治腎氣上噦。配川連,治下痢水泄。醋調(diào)貼足心,治喉舌生瘡。(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 |
配伍應用 | 蓼實為之使。 |
配伍禁忌 | 惡丹參、硝石、白堊。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病非寒滯有濕者勿用。即有寒濕者,亦宜酌量少用。下氣最速,陽虛者禁用。 |
附方 | |
醫(yī)案 | |
藥用機理 | |
全文 | 吳茱萸 蓼實為之使。畏紫石英。惡丹參、硝石、白堊。 辛、苦、熱。有毒。入足厥陰經(jīng)血分,兼足太陰、少陰經(jīng)氣分。疏肝燥脾,溫中下氣,開郁化滯。除陰濕,逐風寒。治一切厥氣上逆,厥陰頭痛,嘔逆吞酸,痞滿咽塞,喉舌生瘡,腸風瀉痢,腳氣水腫,疝氣陰毒,心腹諸痛,蟲疰忤,及產(chǎn)后余血。得硫黃、大蒜,研勻涂腹,治小兒腎縮。(初生受寒所致,仍以蛇床子燒煙熏之。)得茯苓,治痰飲。得鹽水,暖膀胱,治脾泄。(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得干姜,治干嘔及吞酸。(因火而酸勿用。)配橘皮、附子,治腎氣上噦。配川連,治下痢水泄。醋調(diào)貼足心,治喉舌生瘡。(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 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揀凈,并去梗,泡去苦汁,曬干炒用。止嘔,以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散寒,酒炒。生嚼數(shù)粒,擦痘瘡口噤。多用傷神損元氣,動火昏目,發(fā)瘡咽痛。病非寒滯有濕者勿用。即有寒濕者,亦宜酌量少用。下氣最速,陽虛者禁用。 怪癥:寒熱不止,數(shù)日,四肢堅如石,擊之似鐘磬聲,而形體日漸瘦削,此肝氣結也。合木香等分,疏其肝氣自愈。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直入厥陰,招其垂絕不升之陽,以達上焦。仲景于少陰癥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用吳茱萸湯重固元陽于厥陰之中,良有以也。王又原曰:少陰厥陰,俱有煩躁。少陰之躁在水,由龍火不歸,姜、附得以回陽。厥陰之躁在木,乃雷火上逆,用姜、附則重其震烈矣。吳萸、姜、附,性俱大熱,而主治不同。錯用之,反傷元氣,元陽即旋消散,更何藥之可救。 |
語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