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鉆胃丸
|
處方來源 | 《本事》卷二。
|
藥物組成 | 破故紙4兩(炒香),肉豆蔻2兩(生)。
|
加減 | |
功效 | 溫脾暖胃,進(jìn)食固腸。
|
主治 | |
制備方法 | 上為細(xì)末,加大肥棗49個(gè),生姜4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用肉研為膏,入藥和杵為丸,?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payment-defi.com/pharm/2009/20090113045629_89367.shtml" target="_blank">梧桐子大。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鹽湯送下。
|
用藥禁忌 | |
臨床應(yīng)用 | 1.不食:有人全不進(jìn)食,服補(bǔ)脾藥皆不驗(yàn),予授此方,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虛,蓋因腎氣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谷,下無火力,雖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 2.水腫:李某,年逾四十,遍身發(fā)腫,腹脹如鼓,甚危,諸藥不應(yīng),用此丸數(shù)服,飲食漸進(jìn),其腫漸消,兼以除濕健脾之劑而愈。 3.五更瀉:一婦人年五十,不食夜飯,五更作瀉,二十年矣。后患痢,午前用香連丸,午后用二神丸,各二服而痢止。又用二神丸數(shù)服,而食夜飯,不月而形體如故。 4.產(chǎn)后瀉。阂划a(chǎn)婦瀉痢,發(fā)熱作渴,吐痰,肌體消瘦,飲食少思,或胸膈痞滿,或小腹脹墜年余矣。乃脾胃之瀉,朝用二神丸,暮用六君子,三月余而痊。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增補(bǔ)內(nèi)經(jīng)拾遺》:方用肉豆蔻以補(bǔ)脾,破故紙以安腎,故稱二神。 2.《醫(yī)方考》:脾主水谷,腎主二便,脾弱則不能消磨水谷,腎虛則不能禁固二便,故令泄瀉不止。肉豆蔻辛溫而澀,溫能益脾,澀能止瀉;破故紙味辛而溫,辛能散邪,溫則暖腎,脾腎不虛不寒,則泄瀉止矣。 3.《古今名醫(yī)方論》:柯韻伯曰,夫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陰也。因陽氣當(dāng)至而不至,虛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瀉于黎明。其由有四:一為脾虛不能制火,一為腎虛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補(bǔ)骨脂之辛燥者,入腎以制水,佐肉豆蔻之辛溫者,入脾以暖土,丸以棗肉,又辛甘發(fā)散為陽也。一為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一為少陽氣虛無以發(fā)陳,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溫,以收坎宮耗散之火,少火生氣以培土也;佐吳茱萸之辛溫,又順肝木欲散之勢(shì),為水氣開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雖異,而見癥則同,皆水亢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劑,五味散是化生之劑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則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 4.《醫(yī)方集解》:火乃土之母,破故紙補(bǔ)腎為癸水,肉豆蔻厚腸胃為戊土。戊癸化火,同為補(bǔ)土母之藥。 |
備注 | 鉆胃丸(《東醫(yī)寶鑒·雜病篇》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