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群
“堂”——凡是歷史悠久的中藥店都稱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長沙的九芝堂,寧波的壽仁堂,濟南的宏劑堂,沈陽的天益堂,貴陽的同濟堂等等。這個典故為何而來呢?它是出自名醫(yī)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其人醫(yī)術高明,深受百姓好評。漢獻帝建安中期,他被調(diào)任長沙太守,當時這里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余,就在他的“辦公室”接診病人,自稱“坐堂醫(yī)生”,以表示自己藐視功名、為民治病的決心。后人為了學習這位名醫(yī)的高深品德,就沿用這個名稱,一些行醫(yī)者也把自己的中藥店叫“某某堂”,意為像張仲景那樣不計名利、救死扶傷。
“杏林”——我們常?吹接腥速浰徒o某某中醫(yī)師的錦旗或者匾上這么寫著:“譽滿杏林”或“杏林春滿”,這是為何呢?《三國志·卷四十九》記載了這個典故的來歷:相傳三國名醫(yī)董奉,隱居江西廬山期間,對眾多慕名而來求醫(yī)的百姓,從不收取任何費用,但要求被治愈者種植杏樹作為紀念,患重病而被治愈者種五株,輕病治愈者種一株。數(shù)年后,被他治愈者不計其數(shù),種得杏樹數(shù)十萬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養(yǎng)性,讀書看病,很是愜意。杏熟以后,來購買者一律不收錢,只用米交換。一擔
杏子換一擔米,他得了米,就用這些米救濟山上山下窮困百姓。董奉死后,廬山的百姓們非常懷念他,就把他的精湛醫(yī)術和高深醫(yī)德稱之為“譽滿杏林”。此后,那些類似董奉的醫(yī)生也受到了此尊稱,相沿至今,久傳不衰。
“藥
葫蘆”——許多人不明白一些正宗的中藥店門前都掛著一個藥葫蘆是何意思?其實這也有一段來歷!逗鬂h書·方術列傳·費長坊》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相傳漢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法醫(yī)治。有一天,一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長安,他在一條巷子里開了一個小小中藥店,門前掛了一個藥葫蘆,里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凡是來求醫(yī)者,老人就從藥葫蘆里摸出一粒藥丸,讓患者用溫開水沖服,就這樣,喝了他的藥的人,一個一個都好了起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便在許多地方傳開了,后來一些行醫(yī)者就以藥葫蘆作為中藥店的標志,這一習俗一直傳了下來。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