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炳林
中藥劑量的問題,一直缺乏一致的標準,清代醫(yī)案仍可見「用藥輕巧」,各藥不過一二錢,甚至別出心裁,一般藥材用根,名醫(yī)偏偏用花,為求輕巧之至,無所不用其極,若問「根」「花」有何不同,卻說不上來!
而目前在臺灣「經(jīng)方派」用藥不過三錢,組方少則三味;「惲派」動則過兩,組方多則三四十味,都有一定的療效,此當中有何微言精義,外人單看處方不可而知。可待後世智者研究矣!
我讀葉天士、徐靈胎諸名家醫(yī)案,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但也有一事不得其解:諸家之醫(yī)案為何都不曾留下藥物用量?連秦伯未先生輯《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時,為求一律,也將用藥分量概行刪除。難道用量無關緊要,沒有留傳之價值?難道用量乃不傳之秘,諸家著書立說尚有保守?莫非如《吳醫(yī)匯講》所說“不以分量明示後人者,蓋欲令人活潑潑地臨証權衡,毋膠柱而鼓瑟也”。
不管怎麼說,辨証論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環(huán)都不可疏忽。即使辨証準確、論治周全、選方獨到、用藥精純,而用量不達,差之毫厘則失之千里,也斷無佳效。清朝陳頌幕先生治一腫脹病人,予金匱麻黃
附子甘草湯,麻黃八分,附子一錢,甘草一錢二分,無效。邀吳鞠通先生治之。吳認為陳氏辨証不誤,此病確屬陽虛水停,選方用藥也精純不雜,取麻黃發(fā)表,附子扶陽,甘草和中。之所以無效,是用量不夠。吳氏改麻黃為二兩,熟附子一兩六錢,
炙甘草一兩二錢,才取得較好療效。(《吳鞠通醫(yī)案》)重慶陳源生之母患巔頂劇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時欲作嘔,陳予吳茱萸湯治之,不料藥後病增而吐劇,為此求教於其叔祖父陳濟普。陳濟普先生認為辨証無誤,方亦對路,藥後無效,在於吳茱萸的用量過重,減其半,並加黃連五分以制之,便一劑而安(《名老中醫(yī)之路》)。從這一古一今兩則醫(yī)案看,用量過與不及,都不足以祛病。
古今名醫(yī),在精通藥性、藥物歸經(jīng)、四氣五味的同時,沒有不在用量上細加摸索的。 1984 年冬,全國不少專家學者聚會滄州,探討張錫純學術思想,對於張氏敢於實踐驗証,毫不保留地將藥效體驗的獨得之秘公諸於世之精神,無不交口稱贊。例如,
甘遂專於行水,攻決為用,乃泄水之聖藥,但其氣寒而有毒,要發(fā)揮它的作用,必須掌握好用量。那麼,甘遂的用量多少才合適呢?張氏決定試試,曾一次嚼服 3 克,未曾瞑眩, 只是連續(xù)瀉下十多次,最後所食水穀盡出,但無其他異常現(xiàn)象,始悟甘遂的通利降痰之力,數(shù)倍於
芒硝、大黃,一般用量可由 1.5 克增至3 克,並無危險。又如
石膏,張氏謂“治外感有實熱者,直同金丹”,其用量,輕証必用至兩許,若實熱熾盛,又恆用至三、四量。再如用麻黃發(fā)表,張氏在滄州時,至多不過四錢,後南游至漢皋,才用二錢;迨北至奉天,有用至六錢始能出汗者,“此宜分其地點之寒熱,視其身體之強弱;尤宜論其人或在風塵勞苦,或在屋內營生,隨地隨人斟酌定其所用之多寡,臨証自無差謬也!保ā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毋怪乎喻嘉言在《醫(yī)門法律》中申明:“凡治暴寒病,胸中茫無真見,雖用辛熱,或以漸投,或行臨制,時不待人,倏然而逝,醫(yī)之罪也”是有深意的!
岳美中先生說過:“不理解組方的原意,不掌握藥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精巧之處,就是原則不明。失去了原則性,則談不上靈活性。”(《岳美中醫(yī)話》)方劑用量上有精巧處,這真是見道之言。試想,如棄用量不管,那麼,同是大黃、枳實、
厚樸三味藥物組成的方子,何以區(qū)別共為小承氣湯、厚樸三物湯、抑或厚樸大黃湯?一旦掌握了各自的用量,其攻下、除滿或開胸泄飲之主治就不會張冠李戴,
桂枝湯中的桂枝、
白芍是等量的,如白芍用量重於桂枝,就變?yōu)楣鹬由炙帨;而桂枝重於芍藥,就是桂枝加桂湯了,方不同,主治不同?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payment-defi.com/pharm/2009/20090113054344_93852.shtml" target="_blank">小青龍湯中的乾薑、細辛、
五味子應等量使用,桂伎、芍藥於疾病初起時可等量,病久漸虛,應芍藥倍於桂枝,取小建中湯意!
完帶湯是治白帶的要方,其藥物用量甚巧,白朮、山藥各一兩,白芍五錢,人參、車前子、蒼朮各三錢,甘草一錢,而陳皮、荊芥、
柴胡只用五、六分。這種重達一兩,輕不及錢,用量懸殊,正是傅青主寓補於散,寄消於升,動靜配合,相反相成的組方經(jīng)驗,用此方如不按此方用量,則難收利濕止帶之效。類似完帶湯這種用量奇特的例子,《石室秘錄》中也有一方,藥為白芍三兩,當歸三兩,蘿蔔子一兩,枳殼、檳榔、甘草、車前子各三錢。裘沛然先生治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規(guī)方失效情況下取用此方,沒想到僅兩劑便使日夜登廁近百次已臻危殆之患者得以病除。(《壺天散墨》)張仲景芍藥甘草湯是等量的,劉渡舟先生的經(jīng)驗是芍藥甘草用量 2:1 方有好療效。據(jù)報道,加味生化湯可治子宮肥大,但當歸、
川芎、
桃仁、炮薑、炙甘草、益
母草、荊芥七味藥中,如不知重用炮薑與炙甘草,便無明顯療效,中藥用量真是一門頗深的學問,恐以畢生精力都不能窮盡其奧秘,著名中藥學家葉橘泉先生早年提出的關於藥量問題“希望有專人研究討論之”,(《名老中醫(yī)之路》)足見其用心良苦。
-----------中藥用量確實是玄乎的,多幾克少幾克都在配伍中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所有說現(xiàn)在很多經(jīng)方還是非常之好,但就是因為朝代的重量單位換算不一樣,造成有的經(jīng)方很有效,有的經(jīng)方效差。時至目前為止,古代名方經(jīng)方按朝代所記載的重量單換算以及怎樣換算才能達到最佳的配伍所需重量。這就還待解決的問題了。
-----------中藥用量確實有講究,但也要注意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象,這也叫辯證,比如藥材是否道地,炮制是否到位等等!你買一斤肉,回家后發(fā)現(xiàn)實際只有八兩,為什么,因為你剛才買的是注水肉,現(xiàn)在有些藥就是這樣,大家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