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3/1/23 22:17 編輯 www.med126.com 《湯液經(jīng)法》奠定《傷寒論》基礎(chǔ) 中國中醫(yī)藥報 2010年4月22日
□ 錢超塵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 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云:“勤求古訓(xùn),博采眾方”,然其“勤求”、“博采”的是什么呢?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錢超塵教授通過考證發(fā)現(xiàn)——《湯液經(jīng)法》奠定《傷寒論》基礎(chǔ)
《漢書·藝文志·經(jīng)方類》曰:“《湯液經(jīng)法》三十二卷!睋(jù)傳作者為商之伊尹,故又名《伊尹湯液》。《湯液經(jīng)法》梁·陶弘景后失傳,是以《隋書經(jīng)籍志》未加著錄。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序》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十?dāng)?shù)卷,用之多驗。”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林億《傷寒論序》亦稱《傷寒論》源于《湯液經(jīng)法》:“夫《傷寒論》蓋祖述大圣人之意,諸家莫其倫擬。故晉·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jīng)》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農(nóng)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dāng)?shù)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y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nóng)之經(jīng),得不謂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北宋校正醫(yī)書局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將《傷寒論》雕版刊行,自此《傷寒論》傳本歧出局面結(jié)束,醫(yī)家皆以宋本為定本。
北宋治平二年本為大字本,元佑三年(公元1088)刊刻者為小字本。大字本、小字本無注,不便醫(yī)家使用,流傳日稀,至明幾成絕版。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江蘇常熟著名藏書家趙開美偶得北宋小字本《傷寒論》而翻刻之,逼真原貌,后世稱趙開美翻刻本為“宋本傷寒論”。趙開美本刊行后,所據(jù)之底本旋即亡佚。
趙開美翻刻本我國僅存五部,筆者皆目睹之,手撫之: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圖書館一部、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一部、沈陽
中國醫(yī)科大學(xué)圖書館一部、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圖書館一部、上海圖書館一部。真乃書林之奇珍,醫(yī)家之重寶也。
趙開美本《傷寒論》每卷首頁皆題“漢·張仲景述”。南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后志》卷二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明代著名藏書家及刻書家毛氏《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亦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笆觥闭撸^遵循舊說而不別立新義!墩撜Z·學(xué)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墩f文》:“述,循也”,謂沿循往軌也。則“張仲景述”者,謂仲景遵行舊說而為《傷寒論》也。張仲景為時之大醫(yī),當(dāng)有治驗融于《傷寒論》中,然著作主體為循先賢之舊軌、錄前人之成方而為書。
仲景依《湯液經(jīng)法》而為書,亦見梁·陶弘景《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簡稱“輔行訣”)!遁o行訣》云:
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jīng)法》三□,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
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yī)家之規(guī)范,蒼生護(hù)命之大寶也。
接著又說,漢末魏晉六朝醫(yī)家皆以《湯液經(jīng)法》為至寶,依為軌范,并有發(fā)展:
漢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葛稚川、范
將軍等,皆當(dāng)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jīng)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jīng),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guī)矩也。
《輔行訣》指出,仲景師式《湯液經(jīng)法》撰寫《傷寒論》一部,這就為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序》、林億《傷寒論》序稱仲景依《湯液經(jīng)法》而為書提供了可信資料。
《輔行訣》又云:
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xué)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shù)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乎?若能深明此數(shù)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亦云:“勤求古訓(xùn),博采眾方”,其勤求博采者為《湯液經(jīng)法》。
《湯液經(jīng)法》32卷成書于西漢,就13方觀之,我國方劑學(xué)在西漢已經(jīng)進(jìn)入成熟階段。西漢前期道家思想頗受重視(見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因而方劑名稱亦受到道家思想影響。東漢末社會思潮發(fā)生重大變化,影響到方劑名稱亦有改變。《輔行訣》對此有說:
陽旦者,升陽之方,以
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
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
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
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
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
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jì)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為正名也,但以某藥為名,以推主為識耳。
張仲景“以某藥為名,以推主為識”,改變西漢方劑名稱之道家色彩,是方劑學(xué)一次重大變革。
最后的結(jié)論是:《傷寒論》以《湯液經(jīng)法》為基礎(chǔ)而成書。
《輔行訣》原藏敦煌藏經(jīng)洞,后為河北省威縣張渥南購得,傳于嫡孫張大昌,“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遁o行訣》抄本已出版,見張大昌、錢超塵主編之《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
鏈接
《輔行訣》所錄13方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jīng)法》,后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拔裟详枏垯C,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秱摗贩阶C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jǐn)錄如下:
1.小陽旦湯
治天行
發(fā)熱,
自汗出而惡風(fēng),鼻鳴干嘔者。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生
姜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差止。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
桂枝湯方,見第12條!秱摗逢柕姷30條,有名無方。
2.正陽旦湯
(上方)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3.小陰旦湯
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
黃芩三兩,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者啜白胾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也。
按:此為《傷寒論》
黃芩湯加生姜也。見第172條。芍藥作二兩。服法文字少異。
4.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身勞力怯,惡風(fēng)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黃芪五兩,
人參、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5.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
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生姜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
小柴胡湯方。見第37條。無芍藥。
6.
小青龍湯
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半。右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按:此為《傷寒論》
麻黃湯方。見第35條。
7.
大青龍湯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喘咳不已者。麻黃去節(jié),
細(xì)辛、芍藥、甘草炙、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右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干姜,作七味。當(dāng)從。
按:此為《傷寒論》
小青龍湯方。見第40條!秱摗贰皽胤簧毕轮蠖挝淖,疑為北宋校正醫(yī)書局孫奇等所加之注。南宋小字本《傷寒論》或趙開美《仲景全書》將此注成與經(jīng)文字體大小相同之字而竄入正文。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將此大段文字引為小注,可謂有識。
8.小
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dāng)?shù)升不已,脈洪大者方。石膏如雞子大棉裹,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白虎湯方。見第176條。主治表述異。白虎湯《傷寒論》不分大小。
9.大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右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
竹葉石膏湯方。見第397條。將生姜換為人參。
10.小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nèi)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黃芩、芍藥各二兩。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
黃連阿膠湯方。見第303條。主治表述異。朱鳥湯又稱朱
雀湯。
11.大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shù)十行,羸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雞子黃二枚,阿膠三錠,黃連四兩,黃芩、芍藥各二兩,人參二兩,干姜二兩。右藥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參、姜等五物,得四升訖,內(nèi)醇
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nèi)膠于內(nèi),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12.小玄武湯
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nèi)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
白術(shù)二兩,干姜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按:此為《傷寒論》真武湯方。見第82條。
13.大玄武湯
治
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茯苓三兩,白術(shù)二兩,附子一枚炮,芍藥二兩,干姜二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為《傷寒論》真武湯與
理中丸合方。見第386條。
-----------
回復(fù) bygzpf 的帖子先生,好。。。
在慢慢逐字逐字的看完先生的這篇文章后,剛巧呢,昨天在別處看到一主治鼾聲的方子,發(fā)覺方子中的成分也大抵如該文中的幾味,但我卻無法關(guān)聯(lián)到該文中的任何一方去。故想讓先生指點一下迷冿:下面此方是否能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呢(指治鼾聲病例)?若此舉有不妥處,望先生原諒!
其方如下:
龍眼肉15克
黃芪15克
人參15克
酸棗仁15克
白術(shù)15克
茯芩15克
當(dāng)歸10克
遠(yuǎn)志10克
木香5克
甘草5克
生姜5克
大棗10克 (此方中如果不好找人參,可用黨參)
-----------中醫(yī)湯方理論正式傳承中醫(yī)必備之作
-----------s傷寒論流傳的三大功臣:王淑和、宋朝國家校正醫(yī)術(shù)局、趙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