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將出痘,身必發(fā)熱,口必發(fā)渴,眼必如醉,此時當(dāng)以表藥散之,則火毒大解。無如世人未敢信為出痘,因循數(shù)日,見點而始用表散。有形之解與無形之解大有不同,所以輕變重,而重變死也。雖然,見點不用表藥則火毒又將安解,豈不藥得中醫(yī)而可望其自愈乎。不知能善用表散之藥,正自有功耳。大約痘瘡初出之時,不可不用表散之藥,而又不可全用表散,當(dāng)于補中表散之,則正氣無傷,而火毒又可盡解也。方用至慈湯∶
人參(三分) 荊芥(炒黑,三錢) 生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 當(dāng)歸(三錢) 茯苓(二錢)
陳皮(三分) 麥冬(二錢) 元參(三錢)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火毒少除,二劑火毒全散,不必三劑也。若已見點,則重變輕,而死變生矣。
此方正用柴胡、荊芥以疏通其表里,得元參以去其浮游之火,得生甘草以敗其毒。妙在人參、歸、冬之類俱是補氣補津之味,佐前藥以充其力,使無壅閉之憂,以速其至隱之火毒也。世人治痘,一見用補,無不驚懼。誰知火毒非補,萬不能由,內(nèi)而發(fā)于外。能于補中用表散之法,何愁小兒之不盡登于壽考也。此方十歲為準(zhǔn),如周歲小兒,用十分之一,每歲增加可也。若十歲之外小兒,宜加人參而已,余味不必加也。
小兒已出痘,遍身上下盡是鮮血點,粒?蓴(shù),此至佳之痘也。不必發(fā)散,只須助其正氣,自然飽滿貫漿,收靨亦速,九日而始回矣。然而純用補劑,又慮呆補而無疏通之氣,恐速于見功,未免升上而不能降下,亦非治之善也。方用安幼湯∶
當(dāng)歸(三錢) 荊芥(一錢) 元參(三錢) 陳皮(三錢) 熟地(三錢) 麥冬(三錢)
生甘草(五分) 生地(一錢) 黃連(一分) 丹皮(一錢) 貝母(三分) 水煎服。一劑而綻,不必二劑也。
此方妙在補中帶散,則痘瘡力足,無內(nèi)怯之憂;散中實補,則痘瘡大泄,少外阻之禍。世人不知治法,往往一味是補,所以多留后患耳。至于一味呆散,未有不將佳痘而變?yōu)閻函徴,每至死亡猶以為胎毒之未盡凈也,仍用散火敗毒之劑,以至不救。謂非醫(yī)殺之,而欲冀免于陰報也,得乎。幸人善用其方以安幼耳。
小兒出痘,其痘瘡之色紅盛,煩渴,大便干燥,小便短澀而黃赤,脈洪大不倫,舌上生瘡,此陽癥之瘡也,切忌用濕熱之味。然又不可見為大熱,而即用寒涼之藥,恐火熱太盛,驟得寒涼,而火不肯遽退,熱不肯驟解,反至生變者有之。治法宜用寒而佐以化熱之品,用涼而輔以散火之味,則不違火熱之性,而自得寒涼之益也。
方用全痘散火湯∶
元參(三錢) 黃芩(一錢) 生甘草(一錢) 梔子(一錢) 桔梗(二錢) 生地(二錢)
荊芥(三錢,炒黑) 當(dāng)歸(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熱毒火毒盡行解散矣。
此方用芩、梔以清火,又得元參以退其浮游之火,更妙在用荊芥、桔梗引火外出,而生地、當(dāng)歸滋其腑臟之燥,則雨潤風(fēng)吹,有不變火宅而清涼者乎。所以獲解散之功而無背違之失也。
小兒出痘,痘瘡虛空,而色又清白,發(fā)癢中塌,身寒顫切牙不已,腹中虛脹,上吐下瀉,脈復(fù)沉細(xì)微弱,此陰癥之痘瘡也。蓋內(nèi)寒之極,瘡不能發(fā)出,必須用大補氣血之藥,而佐以溫?zé)嶂,則瘡無冰凍之虞。倘不知其故,而亦用寒散之品,則痘瘡內(nèi)陷,而死亡頃刻矣,是陰痘戒用陰分之藥明甚。然而其中有似是而非者,又不可不辯,以痘瘡之善變也。色白,虛也,而發(fā)癢又有實癥;身寒,涼也,而發(fā)顫又有熱癥;腹脹,虛寒也,而吐瀉又多實熱之癥。既非虛寒,而亦用溫?zé)嶂,安得不死乎。然則,終何以辯之?吾辯之于舌焉。舌紅者熱,舌白者寒也。舌紅而帶白者,熱中之寒,舌白而微紅者,寒中之熱,舌大紅而又燥,熱之極也,舌純白而又滑,寒之極也。倘舌白而又滑,此陰癥無疑。方用祛陰救痘丹∶
人參(一錢) 當(dāng)歸(三錢) 白術(shù)(三錢) 附子(三分) 荊芥(一錢) 黃 (三錢)水煎服。一劑而色白者即變?yōu)榧t,陽回而寒之氣盡散矣。
此方用參、 、歸、術(shù)以補氣血,氣旺而陰自難留,血足而陽自可復(fù)。然后益之附子,則奏功始神。方中又加荊芥者,以附子直攻其內(nèi),非荊芥則不能引附子外散耳。
痘瘡初出,隱于肌肉之間,不見點粒,人以為瘡毒之內(nèi)藏而不肯遽出也,孰知是氣虛而不能推送以發(fā)于外乎。論理用升麻、桔梗、羌活之類亦能外發(fā),然而不補其氣,而惟用散藥,吾恐元氣益虛,痘發(fā)之后,未必?zé)o他病之生,尚非治之善者也。方用發(fā)痘散∶
生黃 (二錢) 甘草(五分) 當(dāng)歸(一錢) 桔梗(一錢) 荊芥(一錢) 防風(fēng)(二分)水煎服。一劑而點粒見,再劑而痘盡出也,可以不必再服藥矣。
此方之妙,雖用桔梗、荊芥、防風(fēng)之散藥,而實得黃 、當(dāng)歸補氣之力,則易于推送,所以火毒不能隱藏,一齊而盡出也。
痘瘡已見點后,熱氣大盛,瘡粒過多,人以為火毒之太甚,誰知是血虛而不能以潤乎。若止用發(fā)散之劑,而不用補血之藥,則火盛水干,痘難貫漿矣。故必須于補血之中,而少佐之以解毒也。方用養(yǎng)痘湯∶
當(dāng)歸(二錢) 川芎(一錢) 連翹(五分) 麥冬(一錢) 天花粉(三分) 木通(三分)
甘草(二分) 水煎服。一劑而熱退,二劑而瘡粒明凈,盡行貫漿矣。
此方之妙,妙在當(dāng)歸、麥冬、川芎為君,而少用連翹、木通、天花粉為佐使,則血旺而火不過炎,熱消而毒不內(nèi)隱,故能速于收功而又無后患也。
痘瘡已出,四、五日后大小不等,根窠不甚紅澤,色暗頂陷,不能起發(fā)者,人以為火毒之倒塌也,誰知是血氣之虧欠,欲出而不能,欲發(fā)而不得。倘徒用化毒之藥,則毒反不消。倘徒用催漿之藥,則漿反不貫,變生不測,往往有入于死亡者。
治之法,必須于補氣之中而輔以化毒催漿之味。方用催痘湯∶
人參(三分) 牛蒡子(一錢) 當(dāng)歸(二錢) 川芎(一錢) 黃 (二錢) 茯苓(一錢) 桔梗(五分)
陳皮(二分) 連翹(三分) 肉桂(半分) 水煎服。一劑而色紅,二劑而頂突貫漿矣。
此方之妙,妙在用參、 、歸、芎之多,而發(fā)散化毒為佐使。氣足而不祛于中,血足而不陷于內(nèi),自然痘色潤澤而肥滿矣。
痘瘡至六日,毒宜化,漿宜行矣。乃顏色不紅綻肥滿,是氣血大虛也,萬不可徒攻其火,而妄用敗毒之味也。必須以補氣補血為主,方用護痘萬全湯∶
人參(五分) 黃 (一錢) 當(dāng)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術(shù)(二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三分)
牛蒡子(三分) 桔梗(五分) 天花粉(三分)水煎服。一劑紅潤而肥滿矣,不必二劑也。
此方之妙用,全不去消毒攻火,但補氣血而痘自外發(fā)。且補中有散,而補非呆補,更易奏功。所以有益無損,而收萬全之效也。
痘瘡七、八日,宜漿滿足矣。今瘡平漿薄,飲食少減,人以為毒瓦斯之內(nèi)陷也,誰知是氣血之不充乎。夫氣血之不充者,由于脾胃之氣弱也。脾胃氣弱,則肝血不生,肝血不生,則脾胃之氣更弱,又何能致漿足而瘡?fù)辉。治之法,必須大補其脾胃之氣,而少佐之補血之品。氣血旺而脾胃自健,脾胃健而痘瘡安得不充滿乎。方用保痘湯∶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二錢) 黃 (二錢) 當(dāng)歸(二錢) 麥冬(二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如癢,加白芷三分、蟬蛻二分,不癢不必加也。如痘色白而薄,倍加參、 ,一劑而白者不白,薄者不薄矣。
此方純是補氣血,而補氣更重于補血者,以血得氣而易生也。氣足血旺,何愁漿薄哉。自然飲食倍增,漿老結(jié)靨矣。
痘瘡至九日、十日之后,漿稀痂薄,人以為痘毒之內(nèi)蘊也,誰知仍是氣血之虧乎。夫氣虛補氣,血虛補血,又何礙乎。然而氣血雖虛,而痘毒未清,不兼顧火毒,一味呆補,則火毒內(nèi)藏,亦恐痘愈之后,有回毒之虞,必須于補中微散之為得也。方用全痘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二錢) 牛蒡子(一錢) 茯神(三錢) 陳皮(三分) 當(dāng)歸(三錢) 通草(一錢)
甘草(五分) 荊芥(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漿濃靨高矣。
此方用人參而不用黃 者,以黃 過于補氣,且恐有脹滿之虞,不若多用人參,既補氣而復(fù)無增悶之嫌耳。尤妙在用牛蒡子、金銀花于補中瀉毒,得補之益,而更獲散之利,真善后之妙法也。
痘瘡至十一二日,身發(fā)潮熱,飲食不思,當(dāng)靨不靨,痂落無托,人以為毒瓦斯之猶存也,誰知是氣血payment-defi.com之虛而毒多未化乎。方用化痘仙丹∶
當(dāng)歸(三錢) 白芍(二錢) 人參(一錢) 山楂(五粒) 黃 (三錢) 荊芥(一錢) 牛蒡子(一錢)
防風(fēng)(三分) 甘草(一錢) 金銀花(三錢) 水煎服。一劑而胃氣開,思飲食矣,二劑全愈。
此方之妙,用金銀花與荊芥、牛蒡子、參、 、歸、芍之中,則胃氣不傷,脾氣大旺,氣血既潤,復(fù)不克土,則火毒全解,又安有留余之患。大凡痘瘡不補,則火毒不出,而痘瘡純補,則火毒亦不盡出也。今于補中用散,所以未出能出,而既出者盡出也。
痘已見形,又出一層紅斑者,此夾疹痘也;蛩瓢叨前,或零星錯雜,皆是夾疹之癥。人以為痘毒之深,前未發(fā)出,而后再發(fā)也。誰知痘出之時而又感寒風(fēng),使內(nèi)熱留中,閉塞湊理,激動腑毒而并出乎。治法宜臟腑并治,然治臟不若先治腑也。蓋痘毒出于臟,疹毒出于腑,臟之毒深,腑之毒淺,淺之毒先散,而深之毒亦自難留,故治痘須先治疹。方用分痘湯∶
升麻(一錢) 元參(三錢) 麥冬(三錢) 當(dāng)歸(二錢) 青蒿(二錢) 生甘草(二錢) 半夏(五分)
生地(三錢) 荊芥(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疹全散矣。
此方退陽明之火,解肺經(jīng)之熱,妙在多用升麻引火向外,發(fā)于皮毛,雖曰消疹,而實所以成痘也。又何必治疹之后,再去治痘哉。
痘癥雖發(fā)全,數(shù)日之后身復(fù)發(fā)熱,遍身發(fā)出紅斑,癢甚,愈抓愈癢,先出大小不一如粟米之狀,漸漸長大如紅云片。人以為痘毒之尚存,從前未經(jīng)暢發(fā),故如此,誰知是痘毒全無,乃收痂大愈之后放心縱欲,飲食過傷,又兼風(fēng)熱而成之。此名為蓋痘疹,似痘而非痘也。治法散其風(fēng)熱,而不必顧其痘毒。然風(fēng)熱既解,即有毒亦無不共解矣。方用安痘湯∶
玄參(五錢) 當(dāng)歸(三錢) 連翹(一錢) 白芍(二錢) 丹皮(二錢) 荊芥(二錢) 甘菊花(二錢)
升麻(五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斑輕,再劑而斑盡散矣。
此方化毒而不耗其氣,解熱而不損其血,所以風(fēng)熱全消,而痘無變癥耳。
痘瘡五、六日后,色變純黑,或炭灰之色,頭頂陷下不起,飲食到口即吐,此死癥無疑,所謂壞癥也。世醫(yī)到此無不辭去,然而死中可以求生,勿以其壞癥而輕棄之也。蓋小兒純陽之氣易離,而陰氣難絕,倘有一線之陰可續(xù),則引陰以接陽,往往死者可以重生,而生者得以不死。我受異傳,何敢獨秘不共傳以救萬世之小兒乎。方用起死救兒丹∶
人參(三錢) 元參(一兩) 金銀花(一兩) 白術(shù)(二錢) 當(dāng)歸(三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荊芥(二錢) 天花粉(二錢) 茯神(三錢) 水煎服。www.med126.com一劑黑變?yōu)榧t,再劑而陷者起,干者潤,飲食知味矣。
此方之妙,全在用金銀花與玄參之多,既能解毒,復(fù)善散火,而又助之參、術(shù)、歸、冬,則足以濟二味之力,而益成其祛除之功。所以能轉(zhuǎn)敗而為勝,起死而變生也。萬勿驚其藥品之重與用參之多,而減去其分兩。蓋藥不重,火毒難消;參不多,則陰陽難復(fù)矣。愿人加意于此方,以救小兒于危險哉。
小兒痘瘡治之不得法,多至不救,誰知痘瘡可以不治治之乎。夫兒已生瘡,何可聽其自生乎,所謂不治治之者,服吾藥可使之不生痘,不必用藥以治痘也。夫兒之生痘瘡者,感父母之yin氣以生之也。解其yin氣而又助之化毒之品,安得而生痘哉。
前人亦知此意,曾造稀痘丹,或治截痘法,然服之有驗有不驗者,未能深窺痘毒之源與解毒之藥也。蓋解毒之品未有不損人元氣者,元氣一虛,毒即難解。且毒成于火,而清必用寒涼之藥,但小兒脾胃最忌寒涼之藥,一服寒涼,土氣匱乏,而火毒又安能外泄乎,此所以服之而不效也。鐸逢異人之傳,方法平平,而取效實奇。
方名止痘丹∶
生甘草(一錢) 金銀花(三兩) 元參(一兩) 貝母(五分) 苦參(三錢) 丹皮(三錢)
黃芩(二錢) 將七味擇天赦日,用水二碗,煎一碗,不必兩煎。將此一碗汁,重湯又熬至三分,用茯苓五錢為細(xì)末,將汁調(diào)為丸,如米粒大。俟半周之時,將藥用蜜拌與小兒食之,二日服完,必下黑糞,永不出痘矣。痘既不生,何有死亡之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