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男,15歲。重慶市某中學學生。
【病史】患兒從小身體較好,在校一直為“三好”學生,喜愛文體活動。1974年春,家長發(fā)現(xiàn)患兒時常噘嘴,眼珠略向外鼓,性急躁。同學見之,或說故裝怪象,或取“翹嘴”、“八戒”等綽號。雖經(jīng)家長、老師一再糾正,患兒反變得日益畸形怪狀:雙唇外翻,越翹越高,兩眼稍突,不愿平視。白日想方設法遮其丑。入睡嘴唇仍高努不收,并逐漸發(fā)展到睡眠減少,食欲下降,記憶力顯著減退。payment-defi.com尤其畏懼他人視其面,出門則緊壓帽沿,戴大口罩。如有人指點其狀,則忿忿不已,憂心忡忡。對醫(yī)生之檢查、詢問,異常反感,稍有觸犯,則拒絕就診。其后,病情益重,神情舉止異常:時佇立窗前,盲目向外凝視;甚至以嘴唇觸室內(nèi)墻壁,直至出血染印。低處盡染,再爬上桌椅,登高用嘴唇觸之,室內(nèi)滿墻竟染成斑斑血印。家人見此,為之駭然。
開始在重慶××醫(yī)院,經(jīng)內(nèi)科、口腔科、神經(jīng)內(nèi)科、腦外科、新醫(yī)科和精神科等科檢查,皆無結果,病因不明。1974年8月,曾轉數(shù)處中醫(yī)院求診,分別按“風毒”、“邪風入絡”、“肝火”及“水濕傷腎”論治,服藥百余劑,均未獲效。1975年初,轉成都××中醫(yī)院,診其病因,一日風,二日脾.“脾僵則唇翻眼鼓”。同年1月底,遂轉來求診。
【初診】1975年7月25日。患兒嘴唇翻翹,高高努起。雙眼上胞浮腫,眼珠微突,似睜似閉。神情憂郁,沉默寡言,坐立不安。納差,便溏,四肢清冷,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邊緣有齒痕,少苔。范老沉思良久日:此病罕見,應屬足太陰寒邪凝滯,脾陽受戕;并因失治誤治,損及少陰心腎,試投四逆湯以溫之。
處方
【辨證】祖國醫(yī)學認為:眼胞屬脾,脾主肌肉,肌肉之精為“約束”(即眼輪匝肌)。
《素問·五臟生成篇》又明確指出:“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篇》云:“其華在唇四白”。
今患兒眼瞼浮腫,嘴唇翻翹高努,參看食欲不振,面色萎黃,少苔,顯系脾陽衰敗,陰寒凝聚,外現(xiàn)為眼胞與嘴唇之病變,甚則呈僵鼓之異狀,不能收縮自如。故證屬足太陰。
患兒陽氣之傷,陰寒之甚,還表現(xiàn)于:四肢清冷,神靡,煩躁,失寐,甚則神態(tài)呆滯,舉止異常,參之舌象,此為太陰寒極,傳及少陰,心腎皆傷。而少陰本有但欲寐,惡寒踡臥之證;但亦有煩躁,不得臥之變證。后者多因失治誤治,失于急溫所致;乃腎中真陽不潛,心氣虧耗,陽虛而擾亂不寧,病情尤重。故本例兼屬少陰壞病?梢,此病雖奇,而其特點在于“其臟有寒”。
治療之正法,首“當溫之”。前人曾說:“蓋脾為后天,腎為先天,少陰之火所以生太陰之土。脾為五臟之母,少陰更太陰之母。與四逆之為劑,重于理中也!(《傷寒附翼·太陰方總論》)故首用四逆湯回陽救逆,急追欲失之元陽,峻逐凝聚之群陰。
【二診】1975年1月29日。服藥后無不適之感,諸證無明顯變化。中州沉寒已久.坎宮生氣衰弱亦甚,宜四逆與理中合劑,損益續(xù)服。加上肉桂、遼細辛,以增峻逐寒凝之力。
處方
制附片3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18克 白術18克 茯苓15克 上肉桂10克(沖服) 遼細辛3克 四劑
【三診】2月5日。食欲略增,睡眠稍好。中焦沉寒,必致氣血生化乏源,陰陽俱虛。在溫里逐寒,峻補命火之同時,亦須調(diào)補陰陽,培土益氣。擬黃芪建中湯再服。
處方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0克 大棗10枚 黃芪15克 飴糖60克(兌服) 十劑
【四診】2月19日。食納增加,神靡恍惚之象好轉,不再用嘴觸墻壁。但唇翻眼鼓,上胞浮腫,仍無改變。此為脾僵土虧,陽衰陰盛,寒濕凝聚,蘊積已深,改投大劑四逆。加桂枝、麻黃,并重用生姜,通凝聚之寒濕,開氣血之痹阻,使之外達;因重用干姜、附片,則無發(fā)汗傷陽之虞。再加童便為反佐,引藥下行,兼取其消淤之效。
處方
制附片120克 干姜60克 炙甘草30克 桂枝18克 麻黃18克 生姜240克 童便為引
【五診】2月28日。皮現(xiàn)紅疹。眼胞浮腫略消,神情呆滯好轉,余證同前。改用自制不二丹,開竅散淤。另加砂仁30克 、白蔻30克 、草果30克 共為細末,飯后沖服少許,健脾行氣,溫中燥濕。
【六診】3月9日。紅疹消,食納增,病情穩(wěn)定。
再以大劑四逆湯加昧,大補命火,峻逐陰寒。
處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60克 桂枝30克 麻黃12克 生姜60克 童便為引三劑
【七診】3月13日。便溏、肢冷好轉。入睡后,唇翻嘴翹之象略平。再以黃芪建中湯,調(diào)補陰陽,培土益氣。
處方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0克 大棗10枚 黃芪30克 飴糖60克(兌服) 八劑
【八診】3月26日。病情無明顯變化,為增強通陽行氣之力,重用桂枝,再加蔥白;為峻補命門,益火消陰,制附片加至250克,另加上肉桂以助之;湯劑共服30余劑。間服砂仁、白蔻,以增溫中健脾之效;再配合服自制“坎離丹”,調(diào)補陰陽,溫腎逐寒,養(yǎng)心安神。
處方一
制附片25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甘草120克 桂枝30克 上肉桂10克 蔥白250克
處方二
砂仁30克 白蔻30克 共研細末,飯后沖服2克
處方三
川附片三份半上肉桂一份真琥珀二份柏子仁二份飛朱砂一份麝香半份共研細末,水打丸。每日一次,每次3—4粒。
【九診】5月8日。唇翻嘴翹、眼胞浮腫顯著消退,神情舉止日漸正常,畸形怪狀基本消失。舌質(zhì)稍現(xiàn)紅潤,苔薄白,邊緣略有齒印。陽氣漸升,出現(xiàn)沉疴向愈之佳兆,慮其脾僵腎寒日久,宜四逆、理中加味續(xù)服。
處方
制附片120克(久煎) 干姜60克 炙甘草30克 白術18克 茯苓20克 黃芪20克 紅棗30克 上肉桂10克(沖服)
服四劑,間隔數(shù)日再眼
【十診】10月20日。上方隨證加減,服40余劑,諸證愈。遂停藥,以自制不二丹養(yǎng)心安神、化淤通竅、燥濕健脾,緩緩服之,并注意忌食生冷,以鞏固療效。
1979年5月,患者父親來信說:病愈以后,三年多來,身體日益健壯,智力恢復良好。學習成績已跟上高中快班,F(xiàn)身高1.75米,體重124斤,已成為校足球運動員。
【按語】此例太陰少陰證嘴眼畸形,臨床誠屬罕見!捌渑K有寒”,溫之以四逆輩,間以建中之補而愈者,乃遵仲景之法度也。
《傷寒論·太陰篇》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此條固然原以不渴一證,識太陰,辨寒熱自利,實則已括盡太陰里寒之形成與治法。其“臟”,雖主要指太陰本臟,有的注家曾指出,亦可泛指諸陰經(jīng)有“寒”。故可有雙重涵義:一為里寒、屬陰、屬虛,指機能衰退,寒邪凝滯,以致運化失職,諸證叢生;一為失治誤治,脾陽受戕,寒氣陷入太陰。前醫(yī)曾正確提出:“脾僵則唇翻眼鼓”。這對于明確診斷,具有重要意義。但關鍵在于,如何進而掌握其傳變規(guī)律,辨證施治。
以六經(jīng)傳變而論,太陰寒邪是否可循經(jīng)而傳?payment-defi.com/zhuyuan/這一問題,古今注家爭論頗多。清·吳謙等認為:“自后漢迄今,千載以來,皆謂三陰寒邪不傳……是皆未曾熟讀仲景之書,故有此誤耳”(《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太陰全篇》)。證之臨床,本例即由太陰濕土寒極,失于急溫,以致病傳少陰者。雖出現(xiàn)“心中煩,不得臥”等證,但又與少陰熱化證異。實為腎陽不潛,心氣虧耗,太陰寒邪傳入少陰。仲景治療“其臟有寒”,正法即“當溫之”,主方不外四逆輩。故本例首選四逆湯,并理中合劑,或間服建中者,皆溫之、補之之意?梢娂膊】v然千奇百怪,人之形臟又厚薄虛實不一,但歸根到底,仍不離三陰三陽之傳經(jīng)變化規(guī)律。誠然,若臨床掌握這一根本,“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常見之病如此,罕見之怪證焉能例外!